又言谪匡山,五老烟霞鲜
又言谪匡山,五老烟霞鲜释义
【老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盧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皓切,音栳。《說文》考也。七十曰老。从人毛匕,言須髮變白也。《禮·曲禮》七十曰老而傳。《公羊傳·宣十一年》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。《註》六十稱耋,七十稱老。又《詩·鄭風》與子偕老。《疏》沒身不衰也。《禮·祭義》貴老。爲其近于親也。又《周禮·地官·鄕老註》老,尊稱也。又《儀禮·聘禮》授老幣。《註》老賔之臣。《疏》大夫家臣稱老。又《禮·曲禮》國君不名卿老。《註》卿老亦卿也。又《禮·王制》天子之老。《註》老謂上公。又《禮·禮運》三老在學。《註》乞言,則受之三老。《左傳
【烟霞】“烟霞”。1.烟雾;云霞。南朝齐谢朓《拟宋玉<风赋>》:“烟霞润色,荃荑结芳。”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伊烂拏钵伐多国》:“含吐烟霞,蔽亏日月;古今仙圣,继踵栖神。”《云笈七籤》卷三三:“青童侍卫,玉女歌扬;腾躡烟霞,綵云捧足。”明张居正《潇湘道中》诗:“我前拥烟霞,我后映松竹。”清梁章鉅《归田琐记·小李将军画卷》:“卷中烟霞縹緲,钩勒精严。”2.泛指山水、山林。南朝梁萧统《锦带书十二月启·夹钟二月》:“敬想足下,优游泉石,放旷烟霞。”唐杨炯《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》:“不扫一室,自怀包括之心;独守大玄,且忘
【鲜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相然切,音仙。魚名。出貉國。《禮·內則》冬宜鮮羽。《註》鮮,生魚也。又《玉篇》生也。《書·益稷》暨益播奏庶艱食鮮食。《傳》鳥獸新殺曰鮮。《儀禮·士昏禮》腊必用鮮。《疏》義取夫婦日新之義。《左傳·襄三十年》唯君用鮮。《註》鮮,野獸也。又《廣韻》潔也。《易·說卦》爲蕃鮮。《註》鮮,明也。又《釋名》鮮,好也。《玉篇》善也。又國名。《後漢·東夷傳》昔箕子避地朝鮮。又《鮮傳》鮮者,依鮮山,故因號焉。又山水名。《水經注》北鮮之山,鮮水出焉。又姓。《後蜀錄·李壽司空》鮮思明。又鮮于,複姓。《風俗
【又】《唐韻》于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尤救切《正韻》爰救切,音宥。《說文》手也。象形。三指者,手之多,略不過三也。《韻會》偏旁作。又《廣韻》又,猶更也。又《韻補》叶夷益切,音亦。復也。《詩·小雅》人之齊聖,飮酒溫克。彼昏不知,壹醉日富。各敬爾儀,天命不又。富音偪。
【言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語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魚軒切,平聲。《說文》直言曰言,論難曰語。《周禮·大司樂註》發端曰言,答述曰語。《釋名》言,宣也。宣彼此之意也。《易·乾卦》庸言之信。《書·湯誓》朕不食言。《傳》言已出而反吞之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鄕八糾萬民,七曰造言之。《註》譌言惑衆也。《論語》寢不言。《註》自言曰言。《史記·商君傳》貌言華也,至言實也,苦言藥也,甘言疾也。《唐書·徐伯彥傳》言者,德之柄也,行之主也,身之文也。又辭章也。《書·洪範》五事,一曰貌,二曰言。《疏》言者,道其語有辭章也。《禮·曲禮》
【谪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陟革切,音摘。與讁同。《廣雅》責也。《玉篇》咎也,罪也,過也,怒也。《類篇》罰也。《左傳·成十七年》國子謫我。《註》譴責也。《史記·申屠嘉傳》議以謫罰,侵削諸侯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天漢元年,發謫戍,屯五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善言無瑕謫。又變氣也。《左傳·昭三十一年》日始有謫。又《玉篇》治革切《集韻》士革切,音賾。《揚子·方言》怒也。《註》相責怒也。又《集韻》丁歷切,音的。亦罰也。又叶竹棘切,音陟。《柳宗元·懲咎賦》幸皇鑒之明宥兮,纍郡印而南適。惟罪大而寵厚兮,宜夫重仍乎禍謫。 《說文》
【匡山】1.山名。即江西省的庐山。《梁书·处士传·刘慧斐》:“尝还都,途经寻阳,游於匡山。”唐韩愈《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》诗:“偶到匡山曾住处,几行衰泪落烟霞。”宋叶适《送赵季清兼谢所惠诗》:“又言謫匡山,五老烟霞鲜。”明徐复祚《投梭记·魔见》:“庙食匡山已百春,威灵显赫四方闻。”参见“匡庐”。2.山名。在四川省江油县西,亦名大匡山、大康山。唐杜甫《不见》诗:“匡山读书处,头白好归来。”3.山名。在浙江省龙泉县。此山四旁奋起,而中部低下,状如箕匡,故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