犹有幽深不相似,剡溪乘棹入耶溪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犹有幽深不相似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: yóuyǒu|yòuyōu shēnbù|fǒuxiāng sì |
剡溪乘棹入耶溪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3|41chéng|shèngzhào|zhuōrùyē xī |
犹有幽深不相似,剡溪乘棹入耶溪释义
【犹】《集韻》尤救切,音宥。獸名。(猶)《唐韻》以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夷周切,音由。《說文》玃屬。从犬,酋聲。《集韻》居山中,聞人聲豫登木,無人乃下。世謂不決曰猶豫。或作。《爾雅·釋獸》猶如麂,善登木。《註》健上樹。《禮·曲禮》所以使民決嫌疑,定猶與也。《疏》猶與,二獸,皆進退多疑。人多疑惑者似之,故謂之猶與。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擊其猶猶,凌其與與。又《說文》隴西謂犬子爲猶。又《廣韻》似也。《詩·召南》寔命不猶。《傳》猶,若也。又《小雅》淑人君子,其德不猶。《禮·喪服》兄弟之子猶子也。又《集韻》可止之辭也。《詩·
【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【幽深】。《易·繫辞上》:“无有远近幽深,遂知来物。”唐刘长卿《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》诗:“沧州离别风烟远,青琐幽深漏刻长。”明蒋一葵《长安客话·功德寺》:“幽深雅称逸人居,高靚真堪仁者乐。”徐迟《我们工地的农场》:“他们好像走进一个幽深的峡谷。”2.引申为遥远;久远。三国魏嵇康《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》之七:“虽曰幽深,岂无颠沛?”清李渔《闲情偶寄·词曲上·词采》:“其事不取幽深,其人不搜隐僻,其句则採街谈巷议。”3.幽僻之处。汉祢衡《鹦鹉赋》:“嬉游高峻,栖峙幽深。”晋张翰《杂诗》:“延颈无良涂,顿足託幽深。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【相似】相类;相像。《易·繫辞上》:“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。”南朝梁萧统《采莲曲》:“桂楫兰橈浮碧水,江花玉面两相似。”清李渔《意中缘·名逋》:“只要画得有几分相似,就不十分到家,我和你指点一指点,改正一改正,也就可以充得去了。”老舍《赶集·黑白李》:“其实他俩的脸都很白,而且长得极相似。”
【剡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以冉切,音琰。《說文》銳利也。从刀,炎聲。《易·繫辭》剡木爲矢。《前漢·賈誼傳》剡手以衝仇人之胷。《註》剡,利也。又斬也。《荀子·强國篇》安欲剡其脛。又《玉篇》剡剡,光貌。《屈原·離騷》皇剡剡其揚靈。又剡剡,身起貌。《禮·玉藻》弁行剡剡起屨。《註》急行欲速,身屨恒起也。又剡覃音義同。《詩·小雅》以我覃耜。《張衡·東京賦》介馭閒以剡耜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時染切,音冉。縣名,在會稽。
【溪】《廣韻》苦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牽奚切。與谿同。《說文》山瀆無所通者。又水註川曰谿。 《廣韻》或作磎。
【乘】ZDIC.NET汉典
【棹】《唐韻》同櫂。《謝靈運·登臨海嶠詩》鶩棹逐驚流。又《類篇》直角切。《正字通》倚卓也。《楊億·談苑》咸平景德中,主家造檀香倚卓。又木名。《南方草木狀》棹樹榦葉俱似椿,以其葉鬻汁漬果,呼爲棹汁。若以棹汁雜彘肉食者,爲雷震。出高涼郡。
【入】《唐韻》人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日汁切《正韻》日執切,任入聲。《說文》內也。《玉篇》進也。《禮·少儀》事君,量而後入。《檀弓》孟獻子比御而不入。《註》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,猶不入寢也。又《春秋·隱二年》莒人入向。《定六年》於越入吳。《傳》造其國都曰入,弗地曰入。《註》謂勝其國邑,不有其地也。入者,逆而不順,非王命而入人國也。又《廣韻》納也,得也。又《增韻》沒也。又《楞嚴經》六入謂六塵,卽眼入色,耳入聲也。又《敎坊記》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。漢典考證:〔《檀弓》孟子比御而不入。〕 謹照原書孟子改爲孟獻子。 考
【耶溪】即若耶溪。传说西施浣纱处。唐李白《和卢侍御通塘山》:“君夸通塘好,通塘胜耶溪。”王琦注引施宿《会稽志》:“若耶溪在会稽县南二十五里,北流与镜湖合。”唐孟浩然《送谢录事之越》诗:“想到耶溪日,应探禹穴奇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