悠哉四子心,共此千里明

悠哉四子心,共此千里明

诗句读音
悠哉四子心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
拼音: yōuzāisì zǐxīn
共此千里明平仄:平 仄 平 仄 平
韵脚:下平十二庚
拼音: 4|1cǐqiān lǐmíng

悠哉四子心,共此千里明释义

【悠】《唐韻》以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夷周切,音由。《說文》憂也。从心攸聲。《詩·小雅》悠悠我里。《註》悠悠,憂也。又思也。《詩·周南》悠哉悠哉。《箋》思之哉思之哉。又遠也。《詩·鄘風》驅馬悠悠。《註》悠悠,遠貌。又《周頌》於乎悠哉。《傳》悠,遠也。又行貌。《詩·小雅》悠悠南行。又眇邈無期貌。《詩·正風》悠悠蒼天。又閒暇貌。《詩·小雅》悠悠旆旌。又通作攸。《孟子》攸然而逝。《前漢·班固敘傳》攸攸外寓。又通作繇。《前漢·韋賢傳》犬馬繇繇。讀作悠悠。又叶延知切,音移。《梁竦悼騷賦》彼皇麟之高舉兮,熙太淸之悠悠。臨岷川

【四子】倪、啮缺、被衣、许由。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尧治天下之民,平海内之政,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,汾水之阳,窅然丧其天下焉。”四子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、李颐云:“王倪、啮缺、被衣、许由。”2.指羲仲、羲叔、和仲、和叔。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尧命四子以‘敬授民时’。”颜师古注:“四子,谓羲仲、羲叔、和仲、和叔也。事见《虞书·尧典》。”《隋书·百官志上》:“放勋即分命四子,重华乃爰置九官。”3.指汉王褒虚构的寓言人物微斯文学、虚仪夫子、浮游先生、陈丘子。《文选·王褒<四子讲德论>》:“褒既为益州刺史王襄作中和乐职宣布之诗

【心】《唐韻》息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思林切。《說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說以爲火藏。《徐曰》心爲大火,然則心屬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廣韻》訓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禮·大學疏》總包萬慮謂之心。又《釋名》心,纖也。所識纖微無不貫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復卦》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《註》天地以本爲心者也。《正義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動,是以本爲心者也。《禮·禮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《註》得氣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氣之本,故巡四時,柯葉無凋攺也,心謂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詩序》情動于中。

【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渠用切,蛩去聲。《說文》同也。从廿卄。《徐曰》廿音入,二十共也,會意。《玉篇》同也,衆也。《廣韻》皆也。《增韻》合也,公也。《禮·王制》爵人于朝,與士共之。《史記·張釋之傳》法者,所與天下共也。又《唐韻》九容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容切,音恭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共惟秋法,五始之要。《註》服虔曰:共,敬也。師古曰:共,讀曰恭。又姓。《氏族略》以國爲氏。又地名。《詩·大雅》侵阮徂共。《韻會》阮國之地,在河內共城。又《集韻》古勇切《正韻》居竦切,恭上聲。《前漢·百官公卿表》垂作

【此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雌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氏切,音佌。《說文》止也。从止从匕。匕,相比次也。《徐曰》匕,近也。近在此也。《爾雅·釋詁疏》此者,彼之對。《詩·周頌》在彼無惡,在此無斁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去彼取此。又《六書故》此猶兹也,斯也。《大學》此謂知本。

【千里】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师之所为,郑必知之,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,且行千里,其谁不知。”《后汉书·公孙瓒传》:“今吾诸营楼樐千里,积谷三百万斛,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。”唐孟郊《喜雨》诗:“朝见一片云,暮成千里雨。”

【明】〔古文〕朙《廣韻》武兵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眉兵切,音鳴。《說文》照也。《易·繫辭》日月相推,而明生焉。《又》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《疏》日月中時,徧照天下,無幽不燭,故云明。《史記·歷書》日月成,故明也。明者,孟也。又《易·乾卦》大明終始。《疏》大明,曉乎萬物終始。又《易·乾卦》天下文明。《疏》有文章而光明。又《書·堯典》欽明文思安安。《疏》照臨四方謂之明。又《書·舜典》黜陟幽明。《傳》升進其明者。又《書·太甲》視遠惟明。《疏》謂監察是非也。又《洪範》視曰明。《傳》必淸審。又《詩·小雅》祀事孔明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