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曹官渡争雌雄,荆州侨寄大耳翁

袁曹官渡争雌雄,荆州侨寄大耳翁

诗句读音
袁曹官渡争雌雄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yuán cáoguān dùzhēngcí xióng
荆州侨寄大耳翁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仄 平
韵脚:上平一東
拼音: jīng zhōuqiáojìdà|dài|tàiěrwēng

袁曹官渡争雌雄,荆州侨寄大耳翁释义

【袁曹】操的并称。清陈维崧《沁园春·大梁署寓对雪有感》词:“嘆河名官渡,袁曹安在?地连南顿,冯邓徒劳。”

【官渡】的渡口。唐韩愈《木芙蓉》诗:“採江官渡晚,搴木古祠空。”唐韩偓《早起五言三韵》:“依依官渡头,晴阳照行旅。”前蜀韦庄《建昌渡暝吟》:“月照临官渡,乡情独浩然。”2.古地名。在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,因临古官渡水而得名。东汉末,曹操以劣势兵力战败袁绍主力军于此。今尚有土垒遗存,称中牟台,又称曹公台。《后汉书·郑玄传》:“时袁绍与曹操相拒於官度。”三国魏曹丕《柳赋》序:“昔建安五年,上与袁绍战於官渡,时余始植斯柳。自彼迄今,十有五载矣,感物伤怀,乃作斯赋。”唐杨炯《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》:“四时繁弱,射连尹於嶅山

【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側莖切《集韻》甾耕切,音箏。《說文》引也。从。《徐鉉曰》音曳。二手而曳之,爭之道也。《廣韻》競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又《玉篇》諫也。又訟也。《增韻》理也,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印藪有爭不識,爭同。又《集韻》側逬切,箏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本作諍,諫諍也,止也。《孝經·諫諍章》天子有爭臣七人。 《韻會》俗作争,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照原文非理改非禮。 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

【雌雄】雌性和雄性。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具曰予圣,谁知乌之雌雄。”《晋书·五行志中》:“惠帝元康中,吴郡娄县人家闻地中有犬子声,掘之,得雌雄各一。”清沉起凤《谐铎·鸡谈》:“有祝翁者,豢雌雄两头。”2.指女性和男性。《管子·霸形》:“令其人有丧雌雄。”尹知章注:“失男女之偶。”唐吕岩《五言》诗之十:“姹女住离宫,身边产雌雄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金和尚》:“有孕妇痛急欲产,诸女伴张裙为幄,罗守之,但闻儿啼,不暇问雌雄。”3.泛指成对的事物。《庄子·则阳》:“欲恶去就,於是桥起;雌雄片合,於是庸有。”成玄英疏:“

【荆州】1.古“九州”之一。在荆山、衡山之间。汉为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约相当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;汉末以后辖境渐小。东晋定治江陵(现属湖北),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。明清置府,后废。《书·禹贡》:“荆及衡阳惟荆州。”参阅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七八、《嘉庆一统志》卷三四四。2.唐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,为时人所推重,称韩荆州。见唐李白《与韩荆州书》。后因以“荆州”称己所推重之士。明章懋《与张都运吉》书:“愿识荆州,为日久矣!”参见“识荆”。

【侨】《唐韻》巨嬌切《集韻》渠嬌切《正韻》祁堯切,音橋。《說文》高也。又旅寓曰僑居,六朝有僑置郡縣。通作。又姓。

【寄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居義切《正韻》吉器切,音記。《說文》托也。《增韻》寓也。《周語》國無寄寓。《註》不爲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。又《齊語》管子曰:作內政而寄軍令焉。又《廣韻》附也。《增韻》傳也。《禮·王制》東方曰寄。《註》東方通言之官,謂傳寄東方之言也。又郊遂寄棘,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。又《史記·酷吏傳》請寄無所聽。《註》請寄,猶囑托也。又寄生,草名。又寄居,小蟹名。

【大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徒蓋切。《正韻》度柰切,音汏。小之對。《易·乾卦》大哉乾元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域中有四大,道大,天大,地大,王亦大。《莊子·天地篇》不同同之謂大。《則陽篇》天地者,形之大。隂陽者,氣之大。又初也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天子視學,大昕鼓徵。《註》日初明,擊鼓徵召學士,使早至也。又徧也。《禮·郊特牲》大報天而主日。又肥美也。《儀禮·公食大夫禮》士羞,庶羞皆有大,贊者辨取庶羞之大,以授賓。《註》大,以肥美者特爲臠,所以祭也。又過也。《戰國策》無大大王。又長也。《爾雅·釋器》珪大尺二寸謂之

【耳】《唐韻》而止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忍止切,音洱。《說文》主聽也。《易·說卦》坎爲耳。《管子·水地篇》腎發爲耳。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肝主耳。《白虎通》耳者,腎之也。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。《史記·六國表》此與以耳食何異。《註》耳食,不能知味也。又凡物象耳形者,皆曰耳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有雉登鼎耳。《後漢·五行志》延熹中,京都幘顏短耳長。又《韻會》助語辭。《論語》女得人焉耳乎。《禮·祭統》夫銘者,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。又《正韻》語決辭。《史記·高祖紀》與父老約法三章耳。又《詩·魯頌》六轡耳耳。《傳》耳耳然至盛

【翁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烏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烏公切,音螉。《說文》頸毛也。《玉篇》鳥頸下毛。《前漢·禮樂志》赤鴈集六紛員,殊翁雜五采文。《註》孟康曰:翁,鴈頸。又《玉篇》飛貌。又《廣雅》翁,父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吾翁卽若翁。又《玉篇》老稱。《史記·灌將軍傳》與長孺共一老禿翁。《註》年老頭禿也。又姓。《前漢·貨殖傳》翁伯以脂而傾縣邑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鄔孔切,音。《周禮·天官·酒正註》盎,猶翁也。成而翁翁然,蔥白色,如今酇白矣。《釋文》翁,音嗚動反。一音於勇反。又《韻補》葉烏光切。《道藏歌》霄駢縱橫舞。紫蓋託朱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