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朝诗人

“元朝诗人有哪些,元朝有哪些诗人?元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元朝诗人!”

吴澄简介

吴澄,字幼清,晚字伯清,学者称草庐先生,抚州崇仁(今江西崇仁县)人。

平生著作有《吴文正集》100卷、《易纂言》10卷、《礼记纂言》36卷、《易纂言外翼》8卷、《书纂言》4卷、《仪礼逸经传》2卷、《春秋纂言》12卷、《孝经定本》1卷、《道德真经注》4卷等并行于世。

吴澄是元代杰出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他与当世经学大师许衡齐名,并称为“北许南吴”,以其毕生精力为元朝儒学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乔吉简介

乔吉(约1280~1345),字梦符,又名吉甫。

号鹤笙翁、惺惺道人。

太原(今属山西)人。

流寓杭州。

一生穷困不得志,浪迹江湖,寄情诗酒。

以《西湖梧叶儿》一百篇,蜚声词坛,所著杂剧十一种,今存《扬州梦》、《两世姻缘》、《金钱记》三种。

其散曲作品数量之多仅次于张可久,与张可久齐名。

其作品雅俗兼赅,生动活泼,以清丽为主。

以出奇制胜。

有《梦符散曲》。

李开先说他的散曲「种种出奇而不失之怪」,并说「乐府之有乔、张,犹诗家之有李、杜」,给予极高评价。

今存小令二百零九首,套数十一篇。

王和卿简介

王和卿, 元代散曲家。

大名(今属河北省)人,生卒年字号不详。

《录鬼簿》列为"前辈名公",但各本称呼不同,天一阁本称为"王和卿学士",孟称舜本却称他为"散人"。

他与关汉卿是同时代人,而又比关汉卿早卒。

陶宗仪《南村辍耕录》曾记载他与关汉卿互相讥谑的情况,并且说他"滑稽佻达,传播四方。

与关汉卿相友善,尝讥谑汉卿。

关虽极意还答,终不能胜。

中统初,燕市有一蝴蝶,其大异常和卿即赋[醉中天]小令,由此名声更显。

卒,汉卿曾往吊。

明·朱权《太和正音谱》将其列于“词林英杰”一百五十人之中。

现存散曲小令21首,套曲1首,见于《太平乐府》、《阳春白雪》、《词林摘艳》等集中。

张雨简介

张雨(1283~1350)元代诗文家,号句曲外史,道名嗣真,道号贞居子曾从虞集受学,博学多闻,善谈名理。

诗文、诗文、书法、绘画,清新流丽,有晋、唐遗意。

年二十弃家为道士,居茅山,尝从开元宫王真人入京,欲官之,不就。

明本简介

明本(1263—1323),元朝僧人。

俗姓孙,号中峰,法号智觉,西天目山住持,钱塘(今杭州)人。

明本从小喜欢佛事,稍通文墨就诵经不止,常伴灯诵到深夜。

24岁赴天目山,受道于禅宗寺,白天劳作,夜晚孜孜不倦诵经学道,遂成高僧。

仁宗曾赐号“广慧禅师”,并赐谥“普应国师”。

憩止处曰幻住山房。

宋方壶简介

宋方壶,生卒年不详,名子正,华亭(今上海市松江县)人。

曾筑室于华亭莺湖,名之曰“方壶”,遂以为号。

约生活在元末明初。

工散曲,有的写入明之后。

现存套数五套、小令13首。

顾德辉简介

顾德辉(1310~1369)一名瑛,又名阿瑛,字仲英,号金粟道人,江苏昆山人。

家富,轻财善结纳宾客,豪宕自喜,年30始折节读书,购古书名画、彝鼎秘玩,筑别业于茜泾西,曰玉山佳处,与客赋诗其中。

四方文学士皆至其家。

为逃避张士诚授官,隐居嘉兴合溪,子元臣为元官,故封钱塘县男,母丧归绰溪。

再逃避士诚授官,断发庐墓,号金粟道人。

后徙濠梁,卒。

《语林》云:“顾仲瑛风流文雅著称东南,才情妙丽。

”著有《玉山草堂集》。

关汉卿简介

关汉卿(约1220年──1300年),元代杂剧作家。

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,“元曲四大家”之首。

号已斋(一作一斋)、已斋叟。

汉族,解州人(今山西省运城),与马致远、郑光祖、白朴并称为“元曲四大家”。

以杂剧的成就最大,一生写了60多种,今存18种,最著名的有《窦娥冤》;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,如:《单刀会》、《单鞭夺槊》、《西蜀梦》等;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、套数10多首。

关汉卿塑造的“我却是蒸不烂、煮不熟、捶不匾、炒不爆、响珰珰一粒铜豌豆”(〈不伏老〉)的形象也广为人称,被誉“曲家圣人”。

 

姜彧简介

姜彧(1218~1293) 字文卿。

本莱州莱阳人,其父姜椿与历城张荣有旧,因避战乱投奔张荣,遂举家迁往济南。

姜彧聪颖好学,张荣爱其才,纳为左右司知事,不久升其为郎中断事官、参议官。

后改知滨州,课民种桑,新桑遍野,人号“太守桑”。

至元间,累官至行台御史中丞。

至元五年(1268年),姜彧被拜为治书侍御史。

两年后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,又改任信州路(治今江西上饶)总管。

后累官至陕西汉中、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,行台御史中丞。

后以老病辞官,归故里济南。

不久奉命任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。

至元三十年(1293年)二月病卒。

存词四首,皆赖晋祠石刻以传,见清方履篯《金石萃编补》。

王实甫简介

王实甫,字德信,元朝杂剧作家,定兴(今定兴县)人。

著有杂剧十四种,现存《西厢记》、《丽春堂》、《破窑记》三种。

《破窑记》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,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。

另有《贩茶船》、《芙蓉亭》二种,各传有曲文一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