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致远简介
李致远(1261~1325?),名深,字致远,溧阳(今江苏溧阳)人。
至元中,曾居溧阳(今属江苏),与文学家仇远相交甚密。
据仇远所写李致远有关诗文,可知他是个仕途不顺,「功名坐蹭蹬,」一生很不得志的穷书生。
《太和正音谱》列其为曲坛名家。
散曲今存小令二十六首,套数四套。
“元朝诗人有哪些,元朝有哪些诗人?元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元朝诗人!”
李致远(1261~1325?),名深,字致远,溧阳(今江苏溧阳)人。
至元中,曾居溧阳(今属江苏),与文学家仇远相交甚密。
据仇远所写李致远有关诗文,可知他是个仕途不顺,「功名坐蹭蹬,」一生很不得志的穷书生。
《太和正音谱》列其为曲坛名家。
散曲今存小令二十六首,套数四套。
李治(628年-683年),中国唐朝第三任皇帝(649年—683年在位),字为善,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,其母为长孙皇后,为嫡三子。
贞观五年(631年)封为晋王,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,他才于贞观十七年(643年)被册立为皇太子。
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即位于长安太极殿。
李治在位三十四年,于弘道元年(683年)驾崩,年五十五,葬于乾陵,谥号天皇大帝,庙号高宗。
传统史家认为唐高宗碌碌无为。
但事实上,唐太宗末年的辽东战役已使“贞观之治”岌岌可危,高宗刚登基的永徽四年(653年),江浙一带就爆发了陈硕真领导的农民起义,阶级矛盾再次尖锐。
高宗未及正式登基即下令:“罢辽东之役及诸土木之功。
”,永徽二年九月下令所占百姓田宅还给百姓。
高宗有知人之明,他身边诸多贤臣如:辛茂将、卢承庆、许圉师、杜正伦、薛元超、韦思谦、戴至、张文瓘、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,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,杜正伦被李世民冷落。
他在位前期,唐代的领土最大,有的史书称为“永徽之治”。
起初,他在还是太子的时候,就与身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有染;太宗崩后,武则天出家,高宗又把她接回宫中为昭仪。
李伯瞻(1269~1328),号熙怡。
据孙楷第《元曲家考略》,他就是李屺,其祖父李恒,元初为蒙古汉军都元帅,曾打败文天祥,攻破张世杰,陈秀夫,累立战功。
其曾祖父曾为西夏国主。
李伯瞻自己曾官至翰林直学士、阶中义大夫,善书画,能词曲。
《太和正音谱》把他列为「词林英杰」,《太平乐府》录存其小令八首。
揭傒斯(1274-1344)字曼硕,龙兴(今江西丰城)人。
幼时家贫而读书刻苦,大德年间出游湘汉。
延祐初年,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,迁应奉翰林文字,前后三入翰林。
至正初年,诏修宋、辽、金三史,任为总裁官。
诗集为《秋宜集》。
曹德,字明善。
曾任衢州路吏。
顺帝时曾作《清江引》二首以讽伯颜。
遂遭缉捕,出避吴中。
数年后伯颜事败,方返大都。
与薛昂夫,任昱有唱和。
所作散曲华丽自然。
《金元散曲》录存其小令十八首。
白朴(1226—1306以后)字太素,号兰谷;原名恒,字仁甫,祖籍隩州(今山西河曲),后迁居真定(今河北正定)。
与关汉卿、郑光祖、马致远一并称为“元曲四大家。
”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,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(1215年)进士,官至枢密院判;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士,曾做过县令,叔父早卒,却有诗名。
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,过从甚密。
两家子弟,常以诗文相往来,交往甚好。
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,本应优游闲适,读书问学,以便将来博取功名。
然而,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,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惑中苦熬光阴。
他出生后不久,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重重包围之下,位居中枢的白华,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,从而无暇顾及妻儿家室。
金哀宗天兴元年(1232年),蒙古军树炮攻城,哀宗决计弃城北走归德,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,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。
次年三月,汴京城破,蒙古军纵兵大掠,城内士庶残遭杀戮,财富遭到空前洗劫。
战争中,白朴母子相失,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,才把他和他的姐姐收留起来,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。
四月底,元好问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,流寓聊城,后寄居于冠氏(今山东冠县)县令赵天锡幕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