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方此为常,慎勿心屏营

远方此为常,慎勿心屏营

诗句读音
远方此为常平仄:仄 平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陽
拼音: yuǎn fāngcǐwéi|wèi2
慎勿心屏营平仄:仄 仄 平 仄 平
拼音: shènwùxīnbīng yíng

远方此为常,慎勿心屏营释义

【远方】远处。《周礼·夏官·怀方氏》:“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。”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‘……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’”宋苏轼《上刘侍读书》:“軾远方之鄙人,游於京师。”艾青《吹号者》诗:“我们呼吸着泥土与草混合着的香味,却也呼吸着来自远方的烟火的气息。”参见“远处”。

【此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雌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氏切,音佌。《說文》止也。从止从匕。匕,相比次也。《徐曰》匕,近也。近在此也。《爾雅·釋詁疏》此者,彼之對。《詩·周頌》在彼無惡,在此無斁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去彼取此。又《六書故》此猶兹也,斯也。《大學》此謂知本。

【常】《唐韻》市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辰羊切,音裳。《玉篇》恆也。《正韻》久也。《易·坤卦》後得主而有常。《繫辭》動靜有常。《詩·周頌》常于時夏。《箋》謂久長之功,於是夏而歌之。《朱傳》謂君臣父子之常道。又五常。《書·舜典愼徽五典傳》五典,五常之敎,父義,母慈,兄友,弟恭,子孝。又《五品傳》五品,謂五常。《疏》此事可常行,乃爲五常耳。又神名。《荀子·九家易》兌爲常,西方之神也。又地名。《詩·魯頌》居常與許。《傳》常許,魯南鄙西鄙也。又州名。《隋書·地理志》毗陵郡平置常州。又山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常山郡。《註》恆山

【勿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文拂切,音物。《說文》勿,州里所建旗。象其柄,有三游,雜帛幅半異,所以趣民,故遽稱勿勿。《集韻》或作。又通作物。《周禮·春官·司常》九旗雜帛爲物。又《玉篇》非也。《廣韻》無也。《增韻》毋也。《韻會》莫也。《通志》勿,州里之旗也。而爲勿不之勿,借同音,不借義。《論語》非禮勿視。《朱註》勿者,禁止之辭。又《韻會》愨愛貌。《禮·祭義》勿勿諸其欲其饗之也。《註》猶勉勉也。又《六書正譌》事物之物,本只此字,後人加牛以別之。又《顏氏家訓篇》書翰稱勿勿,不知所由。或妄言此匆匆之殘缺者。及

【心】《唐韻》息林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思林切。《說文》人心,土藏,在身之中。象形。博士說以爲火藏。《徐曰》心爲大火,然則心屬火也。《玉篇》《廣韻》訓火藏。又《荀子·解蔽篇》心者,形之君也,而神明之主也。《禮·大學疏》總包萬慮謂之心。又《釋名》心,纖也。所識纖微無不貫也。又本也。《易·復卦》復其見天地之心乎。《註》天地以本爲心者也。《正義曰》言天地寂然不動,是以本爲心者也。《禮·禮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。《註》得氣之本也。《孔疏》得氣之本,故巡四時,柯葉無凋攺也,心謂本也。又中也。心在身之中。《詩序》情動于中。

【屏营】惶恐;彷徨。《国语·吴语》:“王亲独行,屏营仿偟於山林之中。”三国魏曹植《感婚赋》:“顾有怀兮妖嬈,用搔首兮屏营。”唐柳宗元《上武元衡谢抚问启》:“先赐荣示,奉读流涕,以惧以悲,屏营舞跃,不敢寧处。”唐白居易《答桐花诗》:“无人解赏爱,有客独屏营。”宋司马光《谢御前札子催赴阙状》:“臣无任瞻天望圣,激切屏营之至!”清龚自珍《戒将归文》:“屏营寂忽,无适主兮。百愁往来,召羣苦兮。”鲁迅《集外集拾遗·又是“古已有之”》:“我也就可以算从他族的奴隶进化到同族的奴隶,臣不胜屏营欣忭之至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