怨愤劫质,寻戈相因

怨愤劫质,寻戈相因

诗句读音
怨愤劫质平仄:仄 仄 平 仄
拼音: yuàn fènjié zhì
寻戈相因平仄:平 平 平 平
拼音: xúngēxiāng yīn

怨愤劫质,寻戈相因释义

【怨愤】恨。《汉书·地理志下》:“父兄被诛,子弟怨愤。”唐杜甫《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》:“琴《乌》曲怨愤,庭鹤舞摧頽。”清姚莹《黄香石诗序》:“夫非其声音文字之工也,是其忠义之气,仁孝之怀,坚贞之操,幽苦怨愤,鬱结而不可伸之志,所存者然也。”王西彦《古屋》第三部四:“她还可以把丈夫当作活玩具,一个发泄怨愤的对象。”

【劫质】持人以为人质。《后汉书·董卓传》:“多又劫质公卿。所为如是,而君苟欲左右之邪!”《新唐书·田令孜传》:“遘恶令孜劫质天子,生方镇之难,使玫进迎乘舆。”2.指被挟持的人质。《后汉书·桥玄传》:“凡有劫质,皆并杀之,不得赎以财宝,开张姦路。”

【戈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禾切,音鍋。《說文》平頭戟也。《徐鍇曰》戟小支上向則爲戟,平之則爲戈。一曰戟偏距爲戈。《禮·曲禮》進戈者前其,後其刃。《正義曰》戈,鉤孑戟也。如戟而橫安刃,但頭不向上,爲鉤也。直刃長八寸,橫刃長六寸,刃下接柄處長四寸,廣二寸,用以鉤害人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戈柲六尺有六寸。《又》戈廣二寸,內倍之,胡三之,援四之。《註》內謂胡以內接柲者也,胡,其孑也,援,直刃也。《釋名》戈,過也。所刺擣則決,所鉤引則制之,弗得過也。《書·牧誓》稱爾戈。《註》戈,短兵也。人執以舉之,故言稱

【相因】1.相袭;相承。《史记·酷吏列传》:“二千石繫者新故相因,不减百餘人。”宋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卷二:“国初宰相权重,臺諫侍从,莫敢议己,至韩琦、范仲淹始空贤者而争之,天下议论,相因而起。”清梁章鉅《退庵随笔·读史》:“惟八书十志,迁固相因,作者沿波,递相撰述。”2.相关;相互依托。唐元稹《莺莺传》:“鄙昔中表相因,或同宴处。”宋曾巩《洪范传》:“﹝貌、言、视、听、思﹞五者,思所以为主於内,而用四事为外者也;至於四者,则皆自为用而不相因。”明谢榛《四溟诗话》卷三:“景出想像,情在体贴,能以兴为衡,以思为权,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