远取南朝贵公子,重修东观帝王书

远取南朝贵公子,重修东观帝王书

诗句读音
重修东观帝王书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zhòng|chóngxiūdōng guāndì wángshū
远取南朝贵公子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
拼音: yuǎn|yuànqǔnán cháoguìgōng zǐ

远取南朝贵公子,重修东观帝王书释义

【重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柱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儲用切,音緟。《說文》厚也。《增韻》輕之對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夫茅之爲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《禮·王制》輕任幷,重任分。又《廣韻》更爲也。《博雅》重,再也。又難也。《戰國策》臣之所重處重留也。《註》重,猶難也。《前漢·淮南王傳》文帝重自切責之。《註》如淳曰:重,難也。又貴也。《戰國策》張儀之殘樗里疾也,重而使之。《註》重,猶貴也。又尊也。《禮·祭統》所以明周公之德,而又以重其國也。《註》重,猶尊也。又尚也。《禮·緇衣》臣儀行不重辭。《註》重,猶尚也。《疏》爲臣之法,不尚虛華之

【修】《唐韻》息流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思留切,音羞。飭也。又飾也,葺理也。《書·禹貢》六府孔修。又古之聞人曰前修。《屈原·離騷》謇吾法夫前修兮,非世俗之所服。又《屈原·離騷》解佩纕以結言兮,吾令蹇修以爲理。《註》蹇修,古良媒。又姓。漢屯騎校尉修炳。又長也。《詩·小雅》四牡修廣。又與卣通。《周禮·春宫·鬯人》廟用修。鄭註:修,讀爲卣。卣,中尊也。謂獻象之屬。以薦鬯則謂之卣,以薦酒則謂之修。又叶詢趨切,音須。《陸機·感丘賦》姸蚩混而爲一兮,孰云識其所修。必眇世以遠覽兮,夫何殉以區區。漢典考證:〔《周禮·冬官考

【东观】1.东汉洛阳南宫内观名。明帝诏班固等修撰《汉记》于此,书成名为《东观汉记》。章和二帝时为皇宫藏书之府。后因以称国史修撰之所。南朝陈徐陵《谢敕赉烛盘赏答齐国移文启》:“臣职居南史,身典东观,谨述私荣、传之方策。”唐刘禹锡《送分司陈郎中祗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》诗:“远取南朝贵公子,重修东观帝王书。”2.称宫中藏书之所。北周庾信《皇夏乐》:“南宫学已开,东观书还聚。”唐太宗《赋尚书》诗:“崇文时驻步,东观还停輦。輟膳玩《三坟》,暉灯披《五典》。”清钱谦益《<董文敏公遗集>序》:“故其题识赏鉴之文,区明雅俗,别裁

【帝王】泛指君主,国家的最高统治者。《庄子·天道》:“夫帝王之德,以天地为宗。”汉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秦王之心,自以为关中之固,金城千里,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。”清唐甄《潜书·室语》:“自秦以来,凡为帝王者皆贼也。”2.五帝和三王的并称。《庄子·秋水》:“帝王殊禪,三代殊继。”成玄英疏:“帝,五帝也。王,三王。三代,夏、殷、周。”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吾説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。”典

【远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雲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雨阮切,爰上聲。《說文》遼也。《廣韻》遙遠也。《正韻》指遠近定體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于願切《正韻》于怨切,爰去聲。《正韻》遠之也。遠近之遠上聲,如《詩》其人則遠之類。遠離之遠去聲,如《論語》敬鬼神而遠之之類是也。又叶于員切,音淵。《詩·小雅》爾之遠矣,民胥然矣。 俗作逺。

【取】《唐韻》七庾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此主切,娶上聲。《說文》捕取也。从又耳。《玉篇》資也,收也。《廣韻》受也。《增韻》索也。《禮·儒行》力行以待取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爲人排難解紛,而無取也。《管子·白心篇》道者,小取焉則小得福,大取焉則大得福。又《韻會》凡克敵不用師徒曰取。又《前漢·王莽傳》考論五經,定取禮。《註》師古曰:取,讀曰娶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逡須切,音趨。《集韻》取慮,縣名,在臨淮。又《集韻》雌由切,音秋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留浚儀。《註》師古曰:取慮,縣名。音秋盧。取又音趨。又《集韻》《

【南朝】我国南北朝时期,据有江南地区的宋、齐、梁、陈四朝的总称。因四朝都建都于建康,即今南京市,故后人或借指南京。唐周贺《送绍康归建业》诗:“南朝秋色满,君去意如何?帝业空城在,民田坏塚多。”清陈恭尹《秋日西郊宴集》诗:“欲洒新亭数行泪,南朝风景已全非。”详“南北朝”。2.泛称位于南方的南宋、南明。宋范仲淹《奏为契丹请绝元昊进贡利害》:“今有见虏主亲信,须指挥夏州令杨守素入南朝勾当,必是动有关报。今来虏使却言北朝并不子细。”《宣和遗事》后集:“金人已渡河,乃呼曰:‘使南朝若遣二千人守河,我辈怎生得渡哉。’”明夏完

【公子】1.古代称诸侯之庶子,以别于世子,亦泛称诸侯之子。《仪礼·丧服》:“公子为其母,练冠,麻,麻衣縓缘。”郑玄注:“公子,君之庶子也。”《礼记·服问》:“传曰,有从轻从重,公子之妻,为其皇姑。”孔颖达疏:“公子谓诸侯之妾子也。”《礼记·玉藻》:“公子曰臣孽。”郑玄注:“适而传世曰世子,餘则但称公子而已。”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殆及公子同归。”孔颖达疏:“诸侯之子称公子。”唐韩愈《答吕毉山人书》:“夫信陵战国公子,欲以取士声势倾天下而然耳。”2.诸侯之女亦称公子。《公羊传·庄公元年》:“主王姬者,则曷为必为之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