愿扫琉璃地,烧香过一生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愿扫琉璃地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韵脚:去六至 拼音: yuànsǎo|sàoliúlídì|de |
烧香过一生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: shāo xiāngguò|guo|guōyīshēng |
愿扫琉璃地,烧香过一生释义
【愿】《唐韻》魚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虞怨切,音願。《說文》謹也。又愨也,善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愿而恭。又與原通。《論語》鄕原,德之賊也。《朱傳》原,與愿同。又《集韻》愚袁切,音元。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》上愿糾暴。劉昌宗讀。
【扫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蘇老切,音嫂。弃也,拚除也。《詩·大雅》洒掃廷內。又鬧掃,髻名。《三夢記》鬧掃,猶盤雅墮馬之類也。唐詩云:還梳鬧掃學宮妝。又《唐韻》《廣韻》蘇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先到切,音譟。義同。《論語》當洒掃應對進退,則可矣。 本作埽。又與騷通。別詳土部,馬部。
【琉】《集韻》力求切,音留。與瑠同。瑠璃,珠也。《古詩》移我琉璃榻,出置前牕下。又國名。《正字通》國有大琉球,小琉球,在泉州之東,王姓歡斯,所居多聚髑髏。其人黥手去髭,毛衣羽冠,無禮節,有壽安鎭國山,永樂初御製文賜之。
【璃】《廣韻》呂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鄰知切,音離。《玉篇》瑠璃也。《博雅》琉璃,珠也。《古詩·爲焦仲卿妻作》移我琉璃榻,出置前牕下。又或作流離。《前漢·西域傳師古註》大秦出赤白黑黃靑綠縹紺十種流離,此自然之物。今所用,皆銷冶石汁,加以衆藥,灌而爲之。始於元魏,月氏人商販至京,採礦鑄之。又簟色。《韓愈·鄭羣贈簟詩》攜來當晝不得臥,一府傳看黃瑠璃。體堅色淨又藏節,盡眼凝滑無瑕疵。《蘇軾·寄簟與蒲傳正詩》愧此八尺黃瑠璃。《註》瑠璃,象簟色,假借語也。又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》佛告曼殊室利,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,有
【地】〔古文〕埊埅嶳《廣韻》徒四切《集韻》大計切《韻會》徒二切《正韻》徒利切,音弟。《說文》元氣初分,重濁隂爲地,萬物所列也。《白虎通》地者,易也。言養萬物懷任交易變化也。《釋名》地,底也,其體底下,載萬物也。《易·說卦傳》坤爲地。《內經》岐伯曰:地爲人之下,太虛之中。黃帝曰:馮乎。曰:大氣舉之。《周禮·地官》土訓掌道地圖,以詔地事,道地慝,以辨地物,而原其生,以詔地求。《博物志》地以名山爲輔佐,石爲之骨,川爲之脈,艸木爲之毛,土爲之肉。又第也,但也。《前漢·丙吉傳》西曹地忍之。又叶徒何切,音沱。《屈原·橘頌》
【烧香】旧俗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。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,表示诚敬。《汉武帝内传》:“帝迺盛以黄金之箱……安著柏梁臺上,数自斋戒,整衣服,亲诣朝拜,烧香盥漱,然后执省之焉。”唐寒山《诗》之六三:“烧香请佛力,礼拜求僧助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五四回:“咱们明儿到阎王庙去烧香。”老舍《神拳》第四幕:“当初你可那么虔诚,在自己的花园里设起坛来,天天磕头烧香。”2.为取其香气或清雅而燃香。唐杜牧《送容州中丞赴镇》诗:“烧香翠羽帐,看舞鬱金裙。”宋陆游《移花遇小雨喜甚为赋二十字》:“独坐閒无事,烧香赋小诗。”元张雨《玄文馆省郎牛
【过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臥切,戈去聲。《玉篇》度也,越也。《正韻》超也。《易·繫辭》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。《禮·檀弓》過之者,俯而就之。《史記·贾生傳》自以爲過之,今不及也。又過失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宥過無大。《註》過者,不識而誤犯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俱去細過,偕歸大道。又罪愆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八柄,八曰誅,以馭其過。又責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聞大王有意督過之。又卦名。易大過,小過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禾切,音戈。《廣韻》經也。《書·禹貢》東過洛汭,北過洚水。又過所也。《釋名》過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【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所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師庚切,音甥。《說文》進也。《玉篇》起也。《莊子·外物篇》凡道不欲壅,壅則哽,哽而不止則跈,跈則衆害生。《註》生,起也。又《玉篇》產也。《博雅》人十月而生。《穀梁傳·莊二年》獨隂不生,獨陽不生,獨天不生,三合然後生。又出也。《易·觀卦》上九觀其生,君子無咎。《註》生,猶動出也。又養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五曰生以馭其福。《註》生,猶養也。賢臣之老者,王有以養之。《左傳·哀元年》越十年生聚,而十年敎訓。又《韻會》死之對也。《孟子》生,亦我所欲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