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帅楼船出治兵,落星山外火旗明

元帅楼船出治兵,落星山外火旗明

诗句读音
元帅楼船出治兵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
拼音: yuán shuàilóu chuánchūzhì bīng
落星山外火旗明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十二庚
拼音: luò xīng1wàihuǒ qímíng

元帅楼船出治兵,落星山外火旗明释义

【元帅】,统率全军的首领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七年》:“﹝晋﹞作三军,谋元帅。”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文公问元帅於赵衰,对曰:‘郤縠可。’”《后汉书·皇甫嵩传》:“大人今为元帅,杖国威以讨之,上显忠义,下除凶害。”2.官称。从隋唐时开始。唐徐坚《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》诗:“至德抚遐荒,神兵赴朔方,帝思元帅重,爰择股肱良。”宋赵与时《宾退录》卷二:“元帅之名肇见於左氏,‘晋谋元帅’是也。然是时所谓元帅者,中军之将尔,未以官名也。至隋始有行军元帅,唐初有左右元帅……自此寖多。”3.军衔的一级。高于将官的军官。

【楼船】舩”。1.有楼的大船。古代多用作战船。亦代指水军。《史记·平準书》:“是时越欲与汉用船战逐,乃大修昆明池,列观环之。治楼船,高十餘丈,旗帜加其上,甚壮。”《汉书·严助传》:“﹝南海王﹞后復反,会天暑多雨,楼舩卒水居击櫂,未战而疾死者过半。”唐刘禹锡《西塞山怀古》诗:“西晋楼船下益州,金陵王气黯然收。”西晋,一本作“王濬”。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截矶》:“只剩咱一营江上守,正防着战马北来骤,忽报楼船入浦口。”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第三编第三章第二节:“平地或多马的地方多骑军,叫做‘车骑’;近水的地方多训练水军,叫做

【出】《唐韻》赤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尺律切,春入聲。《說文》進也。《廣韻》見也,遠也。《增韻》出入也,吐也,寫也。又生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康公,我之自出。《註》秦康公,晉之甥也。又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》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。《註》出謂越獄逃亡也。又《增韻》斥也。《正韻》亦作黜絀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尺類切《正韻》蚩瑞切,推去聲。自中而外也。又《正韻》凡物自出,則入聲。非自出而出之,則去聲。然亦有互用者。又叶尺僞切,吹去聲。《詩·小雅》匪舌是出,維躬是瘁。又叶敕律切

【治兵】1.古指在秋季进行的练兵仪式。后泛指练兵或治军。《周礼·夏官·大司马》:“中秋,教治兵,如振旅之陈。”孙诒让正义:“中秋教治兵者,秋习兵之法也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辛毗传》:“窃闻诸葛亮讲武治兵,而孙权市马辽东,量其意指,似欲相左右。”清顾炎武《菰中随笔·官人久于其职》:“古之治兵者,必治赋;古之治民者,必筹兵。”郭沫若《集外·蒐苗的检阅》:“例如我们中国的周代,在一年四季里也都是有军事上的操练的,春天的叫作振旅,夏天的叫着拔舍,秋天的叫着治兵,冬天的叫着大阅。”2.出兵作战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晋楚治兵,

【落星】1.山名。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,北临长江。相传有大星落于此,因而得名。宋梅尧臣《雪中发江宁浦至采石》诗:“落星始前瞻,瞬目已后相。”2.楼名。在南京市东北临江的落星山上。《文选·左思<吴都赋>》:“数军事乎桂林之苑,饗戎旅乎落星之楼。”刘逵注:“吴有桂林苑、落星楼,楼在建业东北十里。”前蜀韦庄《春日》诗:“落星楼上吹残角,偃月营中挂夕暉。”3.石名。唐刘禹锡《和牛相公题姑苏所寄太湖石兼寄李苏州》:“眇小欺湘燕,团圆笑落星。”

【山】《廣韻》所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師閒切《正韻》師姦切,與刪音同。《說文》山宣也。宣氣散生萬物,有石而高也。《徐曰》象山峰起之形。《釋名》山,產也。產萬物者也。《易·說卦》天地定位,山澤通氣。《書·禹貢》奠高山大川。《爾雅·釋山》河南華,河西嶽,河東岱,河北恆,江南衡,《周禮》謂之鎮。《鄭註》鎮名山安地德者也。又《山海經》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。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。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,今隴西甘肅玉門外,其地也。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,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。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,則禹貢

【火旗】“火旂”。红旗,朱旗。唐杜甫《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》诗:“火旗还锦缆,白马出江城。”仇兆鳌注:“朱旗,红旗也,诸侯所建。《考工记》:‘龙旂九旒,以象大火。鸟旟七旒,以象鶉火。’”唐李贺《吕将军歌》:“榼榼银龟摇白马,傅粉女郎火旗下。”王琦汇解:“火旗,旗之红者。”唐雍裕之《四色》诗:“劳魴莲渚内,汗马火旂间。”2.喻指炎热的云层。唐王毂《苦热行》:“祝融南来鞭火龙,火旗焰焰烧天红。”

【明】〔古文〕朙《廣韻》武兵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眉兵切,音鳴。《說文》照也。《易·繫辭》日月相推,而明生焉。《又》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《疏》日月中時,徧照天下,無幽不燭,故云明。《史記·歷書》日月成,故明也。明者,孟也。又《易·乾卦》大明終始。《疏》大明,曉乎萬物終始。又《易·乾卦》天下文明。《疏》有文章而光明。又《書·堯典》欽明文思安安。《疏》照臨四方謂之明。又《書·舜典》黜陟幽明。《傳》升進其明者。又《書·太甲》視遠惟明。《疏》謂監察是非也。又《洪範》視曰明。《傳》必淸審。又《詩·小雅》祀事孔明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