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持梅岭花,远竞榆关雪

欲持梅岭花,远竞榆关雪

诗句读音
远竞榆关雪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入十七薛
拼音: yuǎn|yuànjìngyú guānxuě
欲持梅岭花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
韵脚:下平九麻
拼音: yùchíméi lǐnghuā

欲持梅岭花,远竞榆关雪释义

【远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雲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雨阮切,爰上聲。《說文》遼也。《廣韻》遙遠也。《正韻》指遠近定體也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于願切《正韻》于怨切,爰去聲。《正韻》遠之也。遠近之遠上聲,如《詩》其人則遠之類。遠離之遠去聲,如《論語》敬鬼神而遠之之類是也。又叶于員切,音淵。《詩·小雅》爾之遠矣,民胥然矣。 俗作逺。

【竞】《廣韻》渠敬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渠映切《正韻》具映切,音傹。彊也。《書·立政》乃有室大競。《爾雅·釋詁》競,彊也。《左傳·僖七年》心則不競,何憚于病。又爭也,逐也,高也,遽也。《詩·商頌》不競不絿。《註》競,逐也。《左傳·襄十年》鄭其有災乎,師競已甚。《註》爭競也。《哀二十三年》:敝邑有社稷之事,使肥與有職競焉。《註》競,遽也。又《增韻》盛也。《左傳·昭三年》二惠競爽。又《集韻》或作。亦作傹。《周禮·春官·鐘師註》繁遏執傹也。《韻會補》又作倞。《開元五經文字》毛詩:秉心無倞。又借作境。《秦詛楚文》奮兵盛師,

【榆关】名。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。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“﹝悼王﹞十一年,三晋伐楚,败我大梁、榆关。”司马贞索隐:“此榆关当在大梁之西也。”2.即古海关。古称渝关、临榆关、临渝关,明改为今名。其地古有渝水,县与关都以水得名。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。唐于志宁《中书令昭公崔敦礼碑》:“奉勅往幽州……建节榆关,糜清柳室。”清钱谦益《上高阳师相书》:“恭惟老师以黄阁元老出而视师,更置将率蒐讨军,实榆关一墻,屹为长城。”鲁迅《伪自由书·崇实》:“费话不如少说,只剥崔颢《黄鹤楼》诗以吊之……日薄榆关何处抗,烟花场上没人惊。”3.泛指北

【雪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相絕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蘇絕切,音。《說文》本作。凝雨。《元命包》隂凝爲雪。《釋名》雪,綏也。水下遇寒氣而凝,綏綏然下也。《埤雅》雪六出而成華,言凡草木華五出,雪華獨六出,隂之成數也。《詩·邶風》雨雪其雱。又《廣韻》除也。《韻會》洗也。《莊子·知北遊》澡雪而精神。《戰國策》得賢士與共國,以雪先王之恥,孤之願也。又《廣韻》拭也。《家語》以黍雪桃。《史記·酈食其傳》沛公遽雪足杖矛,曰:延客入。又小雪、大雪,節名。見《後漢·律曆志》。又山名。《後漢·明帝紀註》天山卽祈連山。一名雪山。又陽春白雪,古

【欲】《唐韻》余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兪玉切《正韻》余玉切,音浴。《說文》貪欲也。从欠谷聲。《徐曰》欲者,貪欲。欲之言續也。貪而不已,於文欠谷爲欲。欠者開口也。谷,欲聲。《禮·曲禮》欲不可從。《疏》心所貪愛爲欲。又《禮運》何謂人情。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,弗學而能。又物欲。《禮·樂記》人生而靜,天之性也。感于物而動,性之欲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又《增韻》愛也。《孟子》可欲之爲善。《禮·曲禮》問疾不能遺,不問其所欲。又期願之辭。《論語》我欲仁。《大學》欲明明德於天下。《文子·微明篇》心欲小,志欲大。又

【持】《唐韻》直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澄之切,音治。《說文》握也。《廣韻》執也。《詩·大雅·鳧鷖序》持盈守成。《疏》執而不釋謂之持,是手執之也。《禮·射義》持弓矢審固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大吏持祿取容。又把持也。《史記·酷吏傳》寧成爲任俠,持吏長短。又軍持,汲水具,梵語也,猶華言缾。《陸游詩》遊山雙不借,取水一軍持。《註》不借,草履名。又《正韻》知切,音馳。義同。又叶如切,音除。《古隴西行》淸白各異尊,酒上玉華疏。酌酒持與客,客言主人持。

【梅岭】山名。即大庾岭。五岭之一。在江西、广东交界处。古时岭上多植梅,故名。唐杜甫《哭李常侍峄》诗之一:“短日行梅岭,寒山落桂林。”宋苏轼《次韵韶倅李通直》之一:“回首天涯一惆悵,却登梅岭望枫宸。”2.山名。亦名飞鸿山,在江西省南昌市湾里区。据传梅福曾学道于此,因以得名。其岭冈峦起伏,秀木翠竹,景色宜人。岭上有梅仙坛。现建有宾馆,为避暑旅游胜地。3.山名。亦作“梅领”。在江西省宁都县东北。《史记·东越列传》:“是时楼船将军杨僕使使上书,愿便引兵击东越。上曰士卒劳倦,不许,罢兵,令诸校屯豫章梅领待命。”张守节正义:

【花】〔古文〕蘤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呼瓜切,音譁。《正字通》草木之葩也。《歐陽修·花品序》洛陽人稱花曰某花某花,稱牡丹則直曰花。又地名。《廣州志》南海縣有花田。又姓。唐有花驚定。《杜甫詩》成都猛將有花卿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宋有尚書郞花尹。又《韻補》音訶。《棗據詩》延首觀神州,廻晴盻曲阿。芳林挺修榦,一歲再三花。 《說文》本作華。榮也。从艸,鄭氏曰:,象華葉垂敷之形,亏象蔕萼也。《唐韻古音》按花字,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,晉以下書中閒用花字,或是後人攺易。唯《後漢書·李諧·述身賦》曰:樹先春而動色,草迎歲而發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