予夺平生足矣,痛痒以身体之

予夺平生足矣,痛痒以身体之

诗句读音
予夺平生足矣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仄
韵脚:上六止
拼音: yǔ duópíng shēngzúyǐ
痛痒以身体之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 平
韵脚:上平七之
拼音: tòng yǎngyǐshēn tǐzhī

予夺平生足矣,痛痒以身体之释义

【予夺】1.赐予和剥夺。《周礼·天官·大宰》:“以八柄詔王驭群臣:一曰爵,以驭其贵。二曰禄,以驭其富。三曰予,以驭其幸……六曰夺,以驭其贫。”郑玄注:“幸,谓言行偶合於善,则有以赐予之……夺,谓臣有大罪,没入家财者。”《管子·七法》:“予夺也,险易也,利害也,开闭也,杀生也,谓之决塞。”2.引申为赏罚。明王凤洲《纲鉴会纂》卷四四:“范华阳曰:‘今僖宗两无予夺,何以儆全忠而服克用耶!’”3.裁决,裁夺。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省事》:“朝夕聚议,寒暑烦劳,背春涉冬,竟无予夺。”唐吴兢《贞观政要·纳谏》:“蜀王妃父杨誉

【平生】1.平素;往常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见利思义,见危授命,久要不忘平生之言,亦可以为成人矣。”唐杜甫《梦李白》诗:“出门搔白首,若负平生志。”周立波《懒蛋牌子·去抓赵子彬》:“人人都知道,赵子彬平生有三好:好喝大酒,好耍大钱,好看娘们。”2.指平素的志趣、情谊、业绩等。晋陶潜《停云》诗:“人亦有言,日月于征,安得促席,説彼平生?”唐裴度《中书即事》诗:“盐梅非拟议,葵藿是平生。”清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十三:“唐子方自有平生,他日不烦诸曲笔!”3.旧交;老交情。唐杨衡《送郑丞之罗浮中习业》诗:“何当真府内,重得

【足】〔古文〕疋《唐韻》卽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縱玉切,音哫。《說文》人之足也。在下,从止口。《註》徐鍇曰:口象股脛之形。《釋名》足,續也,言續脛也。《易·說卦》震爲足。《疏》足能動用,故爲足也。《禮·玉藻》足容重。《註》舉欲遲也。又《廣韻》滿也,止也。《書·仲虺之誥》矧予之德,言足聽聞。《詩·小雅》旣霑旣足。《禮·學記》學然後知不足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知足不辱。又不可曰不我足。《吳語》天若棄吳,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。又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虃,百足。《註》音纖。又姓。《戰國策》足强。《註》韓人。又《廣韻》子句

【矣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于己切《韻會》羽已切《正韻》養里切,音。《說文》語已辭也。《徐曰》矣者,直疾。今試言矣,則出氣直而疾會意。《柳宗元曰》決辭也。又叶于姬切,音依。《詩·小雅》徹我牆屋,田卒汙萊。曰予不戕,禮則然矣。萊音釐。 《正字通》通作巳。音以。與已別。

【痛痒】亦作“痛痒”。1.痛觉和痒觉。汉徐干《中论·考伪》:“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,生邪端,造异术……斯术之於斯民也,犹内关之疾也,非有痛痒烦苛於身,情志慧然,不觉疾之已深也。”南朝梁范缜《神灭论》:“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,而无是非之虑。”宋朱熹《答徐居甫书》:“如人疾病,血气不运於四支,则手足顽麻不知痛痒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一回:“不想那个的腿已经木的不知痛痒,只觉箭眼里如刀剜一般疼痛。”2.比喻利害关系。《晋书·儒林传·范弘之》:“下官与石(谢石)本无怨忌……与浩(殷浩)年时邈絶,世不相及,无復

【以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養里切,怡上聲。爲也。《論語》視其所以。又因也。《詩·邶風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《左傳·昭十三年》我之不共,魯故之以。《註》以魯故也。《列子·周穆王篇》宋人執而問其以。又用也。《論語》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又《左傳·僖二十六年》凡師能左右之曰以。《易·師卦》能以衆正。又《詩·周頌》侯彊侯以。《註》彊民有餘力來助者,以閒民轉移執事者。又同已。《孟子》無以,則王乎。又古以與聲相通。《禮·燕禮》君曰:以我安。《註》猶與也。《魏書·李順傳》此年行師,當克以不。《韓愈·剝啄行》凡今之人,急名以官

【身体】亦作“身躰”。1.指人或动物的全身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襄王闻之,颜色变作,身体战慄。”《汉书·王商传》:“为人多质而威重,长八尺餘,身体鸿大。”《敦煌变文集·太子成道经》:“歌利王﹝时﹞,割截身躰,节节支解。”《水浒传》第四回:“俺好些时不曾拽拳使脚,觉得身体都困倦了。”方之《在泉边》:“告诉你一件好笑的事,检查身体的时候,真紧张!”2.体格;体魄。《管子·任法》:“利身体,便形躯,养寿命,垂拱而天下治。”《墨子·公孟》:“有游於子墨子之门者,身体强良,思虑徇通。”唐韩愈《重云李观疾赠之》诗:“饮食为

【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止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眞而切,音枝。《說文》出也,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適也,往也。《禮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氣,則無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禮·大學》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《註》之,適也。《朱傳》猶於也。又語助辭。《書·金縢》禮亦宜之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語尾,或層出。如毛詩我之懷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,六句九之字,常華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南》之子于歸。《註》之子,是子也。又變也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