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娥巾帔静苒苒,风神笙竽清蔌蔌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风神笙竽清蔌蔌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fēng shénshēng yúqīngsù sù |
月娥巾帔静苒苒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 仄 仄 拼音: yuèéjīn pèijìngrǎn rǎn |
月娥巾帔静苒苒,风神笙竽清蔌蔌释义
【风神】1.风采;神态。《晋书·裴楷传》:“楷风神高迈,容仪俊爽,博涉羣书,特精理义,时人谓之‘玉人’。”宋王谠《唐语林·豪爽》:“上为皇孙时,风神秀异,英姿雋迈。”明谢肇淛《五杂俎·人部三》:“余见周昉、李龙眠及近代仇实父诸美人图,皆穠髮丰肌,衣粧稠迭,一种风神媚态,畧无彷彿。”王统照《号声》:“长叶子的美人蕉在椭圆形的蓝色水盂内摇曳着幽媚含笑的姿态,也似乎装点出特有的日本妇女婀娜的风神。”2.指艺术作品的文采神韵。《南史·褚彦回传》:“彦回援琴奏《别鵠》之曲,宫商既调,风神谐畅。”明唐顺之《题夏中书画竹》诗:
【笙竽】竽。因形制相类,故常联用。竽亦笙属乐器,有三十六簧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琴瑟张而不平,笙竽备而不和。”晋左思《吴都赋》:“盖象琴筑并奏,笙竽俱唱。”唐杜甫《玉华宫》诗:“万籟真笙竽,秋色正萧洒。”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中秋》:“丝篁鼎沸,近内庭居民,夜深遥闻笙竽之声,宛若云外。”清黄宗羲《黄季真先生墓志铭》:“门成鲁卫,祭抱笙竽。”典
【蔌蔌】丑陋貌。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:“佌佌彼有屋,蔌蔌方有穀。”毛传:“蔌蔌,陋也。”林纾《读<小雅>》:“於是佌佌蔌蔌者布满朝列,国岂有不卒斩者耶!”2.风劲烈貌。《文选·鲍照<芜城赋>》:“稜稜霜气,蔌蔌风威。”李善注:“蔌蔌,风声劲疾之貌。”唐韩愈《雨》诗:“坐来蔌蔌山风疾,山雨随风暗原隰。”3.飘落貌。五代和凝《天仙子》词之二:“洞口春红飞蔌蔌,仙子含愁眉黛緑。”宋苏轼《浣溪沙·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》词:“蔌蔌衣巾落枣花,村南村北响繰车。”明高启《梅花》诗之八:“枝头谁见花惊处,嫋嫋微风蔌蔌霜。”4.涓流貌
【月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魚厥切,音軏。《說文》闕也。太隂之精。《釋名》月,缺也,滿則缺也。《易·繫辭》隂陽之義配日月。《禮·祭義》月生於西。《公羊傳·莊二十五年註》月者,土地之精。《史記·天官書註》月者,隂精之宗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水氣之精者爲月。又《書·堯典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。《傳》一歲十二月,月三十日,三歲則置閏焉。又《洪範》二曰月。《傳》所以紀一月。《疏》從朔至晦,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。《禮·禮運》月以爲量。《註》天之運行,每三十日爲一月。又姓。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,明洪武中有月輝、月文憲
【巾帔】头巾和披肩。《北史·李翥传》:“﹝李翥﹞尝著巾帔,终日对酒,招致宾客,风调详雅。”《旧唐书·西戎传·波斯国》:“丈夫剪髮,戴白皮帽,衣不开襟,并有巾帔……妇人亦巾帔裙衫,辫髮垂后,饰以金银。”
【苒苒】貌。唐陈翊《龙池春草》诗:“因风初苒苒,覆岸欲离离。”唐孙鲂《芳草》诗:“萋萋緑远水,苒苒在空林。”宋梅尧臣《游隐静山》诗:“溅溅涧水浅,苒苒菖蒲稠。”2.柔弱貌;柔和貌。汉王粲《迷迭赋》:“布萋萋之茂叶兮,挺苒苒之柔茎。”唐元稹《莺莺传》:“华光犹苒苒,旭日渐曈曈。”宋无名氏《清平乐》词:“照影弄姿香苒苒,临水一枝风月。”3.幽蔚貌。唐杜甫《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》诗:“苒苒谷中寺,娟娟林表峯。”王嗣奭释:“苒苒,状寺之幽蔚。”4.犹渐渐。南朝梁宣帝《樱桃赋》:“既离离而春就,乍苒苒而冬迎。”宋柳永《八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