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縠缭绫织一端,十匹素缣功未到

越縠缭绫织一端,十匹素缣功未到

诗句读音
十匹素缣功未到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
韵脚:去三十七号
拼音: shípǐsù jiāngōngwèidào
越縠缭绫织一端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yuèhúliáo língzhī|zhìyī duān

越縠缭绫织一端,十匹素缣功未到释义

【十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是執切《集韻》寔入切《正韻》寔執切,音拾。《說文》十,數之具也。一爲東西,丨爲南北,則四方中央具矣。易,數生于一,成于十。《易·繫辭》天九地十。《前漢·韓安國傳》利不十者,不易業。又通作什。《孟子》或相什百。《前漢·谷永傳》天所不饗,什倍於前。《枚乗傳》此其與秦地相什,而功相百。又《韻會》令官文書借作拾。又《陸游老學菴筆記》轉平聲,可讀爲諶。白樂天詩:綠浪東西南北路,紅欄三百九十橋。宋文安公宮詞:三十六所春宮館,一一香風送管絃。鼂以道詩:煩君一日殷勤意,示我十年感遇詩。

【匹】《唐韻》譬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僻吉切,品入聲。《說文》四丈也。《正譌》四丈則八端,故从八。从匸,象束帛形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布帛廣二尺二寸爲幅,長四丈爲匹。《小爾雅》倍兩謂之匹。《廣韻》俗作疋。又偶也。《詩·大雅》率由羣匹。《註》成王循用羣臣之賢者,其行能匹偶己之心。又《廣韻》配也,合也,二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匹,合也。《註》謂對合也。《疏》匹者,配合也。《詩·大雅》作豐伊匹。又《禮·緇衣》惟君子能好其匹。《註》匹謂知識朋友。又妃匹。《漢匡衡政治疏》匹妃之際,生民之始。又《左傳·桓十年》匹夫無罪。《註

【素缣】的绢帛。《宋书·恩倖传论》:“素縑丹珀,至皆兼两。”唐蒋防《霍小玉传》:“请以素縑,著之盟约。”宋吴曾《能改斋漫录·逸文》:“巨济先唱云:‘凭谁妙笔,横扫素縑三百尺;天下应无,此是钱塘湖上图。’”汉

【功】《唐韻》古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沽紅切,音公。《說文》以勞定國曰功。从力,工聲。《廣韻》功績也。《書·禹謨》九功惟敘。又自以爲功曰功之。《史記·信陵君傳》公子乃自驕而功之,竊爲公子不取也。又功,毛詩作公。《詩·小雅》以奏膚公。《註》功也。又《韻會》大功,小功,喪服名。謂治布有精麤之分。或作紅。史記漢書,大功小功,作大紅小紅。又《廣韻》漢複姓。《何氏姓苑》漢營陵令成功恢。禹治水告成功後爲氏。又《韻補》叶姑黃切,音光。《東方朔·七諫》信直退而毀敗兮,虛僞進而得當。追悔過之無及兮,豈盡忠而有功。又叶居銀切,音巾。

【未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無沸切,音味。《說文》未,味也。六月,百果滋味已具,五行木老於未,象木重枝葉之形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未曰協洽。《禮·月令註》季夏者,斗建未之辰也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昧薆於未。《釋名》未,昧也。日中則昃,向幽昧也。又《玉篇》未猶不也,未有不,卽有也。又未央,複姓。見《李淳風·乙巳占》。

【到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都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刀號切,音倒。《爾雅·釋詁》到,至也。《疏》到者,自遠而至也。《詩·大雅》靡國不到。又姓。《韻會》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後。

【越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王伐切,音粵。《說文》度也。《玉篇》踰也。《易·繫辭傳》雜而不越。《註》各得其序,不相踰越。《禮·曲禮》戒勿越。《疏》戒愼毋得踰越。又《書·太甲》無越厥命。《傳》越,墜也。《左傳·僖八年》恐隕越於下。《註》隕越,顚墜也。又於也。《書·高宗》越有雊雉。《傳》越,於也。《詩·風》越以鬷邁。《傳》越,於也。又遠也。《書·泰誓》予曷敢有越厥志。《註》越,遠也。又瑟下孔爲越。《儀禮·鄕飮酒禮》二人皆左何瑟,後首挎越。《註》越,瑟下孔也。《禮·樂記》淸廟之瑟,朱絃而疏越。○按《儀禮》《

【縠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胡谷切,音斛。《說文》細縳也。《玉篇》紗縠也。《廣韻》羅縠。《增韻》縐紗曰縠,紡絲而織之。《釋名》縠,粟也,其文足足而踧踧,視之如粟也。《戰國策》不若王愛尺縠也。《註》縠,細繗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垂霧縠。《註》言細如霧。《後漢·章帝紀》詔齊省冰紈方空縠。《註》縠,紗也。《宋玉·神女賦》動霧縠以徐歩。《註》縠,今之輕紗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細縛也。〕 謹照原文縛改縳。 考證:〔《說文》細縛也。〕 謹照原文縛改縳。

【缭绫】的丝织品。质地细致,文彩华丽,产于越地,唐代作为贡品。唐白居易《缭绫》诗:“繚綾繚綾何所似?不似罗綃与紈綺。”《新唐书·李德裕传》:“﹝敬宗﹞又詔索盘条繚綾千匹。”

【一端】指物件的一头。鲁迅《朝花夕拾·无常》:“门口是一块活板,人一进门,踏着木板的这一端,塑在那一端的他便扑过来,铁索正套在你脖子上。”冰心《寄小读者》十一:“我得了一支五彩漆管的铅笔,一端有个橡皮帽子。”2.指事情的一点或一个方面。汉王充《论衡·实知》:“夫术数直见一端,不能尽其实。”三国魏嵇康《声无哀乐论》:“今粗明其一端,亦可思过半矣。”清方苞《读邶鄘至曹桧十一国风》:“或同始而异终,或将倾而復植,岂可以一端尽哉?”鲁迅《呐喊·端午节》:“他自己说,他是自从出世以来,只有人向他来要债,他从没有向人去讨过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