鱼腹江边八阵图,嶙峋於此岂良谟
| 诗句 | 读音 |
|---|---|
| 鱼腹江边八阵图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: yú fù1biānbā zhèn tú |
| 嶙峋於此岂良谟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lín xúncǐqǐ|kǎiliáng mó |
鱼腹江边八阵图,嶙峋於此岂良谟释义
【鱼腹】1.鱼的腹腔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陈胜、吴广喜,念鬼,曰:‘此教我先威众耳。’乃丹书帛曰‘陈胜王’,置人所罾鱼腹中。卒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以怪之矣。”南朝梁吴筠《檄江神责周穆王璧》:“藏玉泥中,匿珪鱼腹。”2.谓葬身鱼腹,淹死。语本《楚辞·渔父》:“寧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,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?”明夏完淳《大哀赋》序:“三军鱼腹,云横歇浦之帆。”清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阮龙光》:“迄今髑髏载土,念鱼腹而心酸。”漢
【江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古雙切,音杠。水名。《風俗通·山澤篇》江者,貢也。出珍物,可貢獻也。《釋名》江,共也。小江流入其中,所公共也。《說文》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,入海。《書·禹貢》岷山導江。《家語》夫江始於岷山,其源可以濫觴。及其至江津也,不舫舟,不避風雨,不可以涉。又《書·禹貢》三江旣入。《韋昭國語註》吳松江,錢塘江,浦陽江。《郭璞·山海經註》岷山,大江水所出。崍山,南江水所出。崌山,北江水所出。南江,北江,皆東流注於大江。《庾闡·揚都賦註》松江,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,東北入海爲婁江,東南入海爲東江,幷
【边】〔古文〕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眠切,音編。《玉篇》畔也,邊境也。《禮·玉藻》其在邊邑。《註》邊邑,九州邊鄙之邑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蕩搖我邊疆。又《正韻》旁近也。《前漢·高帝紀》齊邊楚。又側也。《禮·檀弓》齊衰不以邊坐。《疏》喪服宜敬,起坐宜正,不可著齊衰而偏坐也。又邊璋,半文飾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邊璋七寸。又姓。周大夫邊伯之後。南唐有邊鎬。《說文》作。漢典考證:〔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搖蕩我邊疆。〕 謹照原文搖蕩改蕩搖。 考證:〔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搖蕩我邊疆。〕 謹照原文搖蕩改蕩搖。
【八阵图】的一种阵法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推演兵法,作八阵图。”《晋书·桓温传》:“初,诸葛亮造八阵图於鱼腹平沙之下,纍石为八行,行相去二丈。温见之,谓‘此常山蛇势也’。文武皆莫能识之。”唐杜甫《八阵图》诗:“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。”八阵图遗址传说不一:(1)《水经注·沔水》谓在陕西沔县东南诸葛亮墓东。(2)《水经注·江水》、《太平寰宇记》谓在四川奉节县南江边。(3)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明一统志》谓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牟弥镇。后以比喻巧妙难测的谋略。明王錂《春芜记·诉怨》:“纵是那八阵图怎施灵异,六出计漫
【嶙峋】1.形容沟壑、山崖、建筑物等重迭幽深。唐韩愈《送惠师》诗:“遂登天台望,众壑皆嶙峋。”清刘大櫆《游黄山记》:“登始信之峰,峰忽中断,两壁崭然,相去可寻丈,下视嶙峋千仞。”2.形容山峰、岩石、建筑物等突兀高耸。宋李纲《登钟山谒宝公塔》诗:“我登钟山顶,白塔高嶙峋。”明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滇游日记四》:“坞口石峯东峙,嶙峋飞舞。”3.形容人体瘦削露骨。清梁章鉅《归田琐记·北东园日记诗》:“病入膏肓岂易甦,嶙峋虎骨起长吁。”4.形容气节高尚;气概不凡。明无名氏《四贤记·解绶》:“[净]狂夫气概鬱嶙峋,[丑小生]
【此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雌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氏切,音佌。《說文》止也。从止从匕。匕,相比次也。《徐曰》匕,近也。近在此也。《爾雅·釋詁疏》此者,彼之對。《詩·周頌》在彼無惡,在此無斁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去彼取此。又《六書故》此猶兹也,斯也。《大學》此謂知本。
【岂】《廣韻》袪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去幾切,音。《說文》還師振旅樂也。又欲也,登也。《徐曰》今借此爲語詞。《玉篇》安也,焉也。《廣韻》曾也。《增韻》非然之辭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怨豈在明。《詩·召南》豈不夙夜。《傳》豈不,言有是也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可亥切,音鎧。與凱愷通。軍勝之樂也。又樂也,和也。○按經傳凱歌、凱風、愷悌、樂愷皆借豈。古凱、愷、豈音義通,今分爲二。 《字彙》〈山下一〉从耑省。〈口下丷一〉从豆省。俗作山頭,非。《同文舉要》豈同剴,亦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還師振樂也。〕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。 考證:
【良谟】。晋卢谌《赠刘琨》诗:“弼谐靡成,良謨莫陈。”謨,《文选》作“谋”。清冯桂芬《滩上有纪》诗:“屈小伸自大,达人有良謨。”典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