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华末命昭陵士,兰亭神迹埋千古

玉华末命昭陵士,兰亭神迹埋千古

诗句读音
玉华末命昭陵士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韵脚:上六止
拼音: yù huámò mìngzhāo líng4
兰亭神迹埋千古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lán tíngshénjìmái|mánqiān gǔ

玉华末命昭陵士,兰亭神迹埋千古释义

【玉华】美的玉。《楚辞·刘向<九叹·远逝>》:“杖玉华与朱旗兮,垂明月之玄珠。”王逸注:“言己修善弥固,手乃杖执美玉之华,带明月之珠。”隋卢思道《劳生论》:“艳姬美女,委如脱屣;金铣玉华,弃同遗跡。”2.指最美的玉佩。《穆天子传》卷一:“天子嘉之,赐以左佩玉华。”郭璞注:“玉华之佩,佩之精也。”3.指纯洁如玉的白花,多指菊、梅等。三国魏曹植《辩道论》:“琼蕊玉华,不若玉圭之洁也。”唐张贲《和鲁望白菊》:“雪彩冰姿号玉华,寄身多是地仙家。”宋方岳《梦寻梅》诗:“一生烟雨蓬茅底,不梦金貂侍玉华。”4.指道家谓服之可以

【末命】帝王临终时的遗命。《书·顾命》:“皇后凭玉几,道扬末命,命汝嗣训。”《三国志·魏志·齐王芳传》:“大将军、太尉奉受末命,夹辅朕躬。”《宋书·谢晦传》:“及先帝不豫,导扬末命,臣与故司徒臣羡之……等,并升御牀,跪受遗詔。”宋曾巩《韩琦制》:“及受末命,戡济艰难。”清尤侗《嘒鸾火》诗:“先皇末命犹在耳,嘒鸞一火何匆匆。”2.泛指临终时的遗教。清黄宗羲《赠刑部侍郎振华郑公神道碑》:“於是血书末命,穴墙藏之,举火自焚。”章炳麟《瑞安孙先生伤辞》:“呜呼!不浹辰乎先生遂捐馆舍焉,知向日所以詔炳麟者,今遂为末命也。”

【昭陵】1.陵墓名。唐太宗墓。在陕西省礼泉县九嵕山。利用山峰凿成。著名的昭陵六骏石刻,原来即列置在昭陵北面祭坛的东西两庑房内。前蜀韦庄《闻再幸梁洋》诗:“兴庆玉龙寒自跃,昭陵石马夜空嘶。”清张际亮《迁延》诗:“石马昭陵烦北望,太宗兄弟总纵横。”参阅宋宋敏求《长安志·醴泉》。2.陵墓名。明穆宗墓。在北京市昌平县大峪山东。为明十三陵之一。3.陵墓名。清太宗墓。亦称北陵。在辽宁省沉阳市北隆业山。为关外清代三陵(昭陵、福陵和永陵)中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个。解放后辟为北陵公园。参阅《清会典事例·盛京工部·陵寝规制》。4.宋仁

【士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鉏里切,音仕。四民士爲首。《詩·大雅》譽髦斯士。《禮·王制》命鄕論秀士,升之司徒,曰選士。司徒論選士之秀者,升之學,曰俊士。升於司徒者,不征於鄕,升於學者,不征於司徒,曰造士。大樂正論造士之秀者,升之司馬,曰進士。又官總名。《書·立政》庶常吉士。《禮·王制》天子之元士,諸侯之上士,中士,下士。又《孔安國曰》士,理官也,欲得其曲直之理也。《書·舜典》帝曰:臯陶,汝作士。《左傳·僖二十八年》士榮爲大士。又漢制,嘗爵爲公侯奪免者,曰公士。又《前漢·鄒陽傳》武力鼎士。《註》能舉鼎者。又《前

【兰亭】亭名。在浙江省绍兴市西南之兰渚山上。东晋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王羲之之谢安等同游于此,羲之作《兰亭集序》。2.指《兰亭帖》。唐李约《萧子云飞白萧字赞序》:“比获《兰亭》之书,世情观之,未若野人之块,不闕於世,在世为无用之物,苟适余意,於余则有用已多。”宋陆游《太平时》词:“临罢《兰亭》无一事,自修琴。”明陶宗仪《<兰亭集>刻》:“《兰亭》一百一十七刻,装褫作十册,乃南宋理宗内府所藏,每版有内府图书鈐缝玉池上,后归贾平章。”郁达夫《寄映霞》诗之二:“欲撰西泠才女传,苦无椽笔写《兰亭》。”3.见“兰亭春”。

【神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食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乗人切,音晨。《說文》天神,引出萬物者也。《徐曰》申卽引也,天主降氣,以感萬物,故言引出萬物。又《皇極經世》天之神棲乎日,人之神棲乎目。又神明。《書·大禹謨》乃聖乃神。《孔傳》聖無所不通,神妙無方。《易·繫辭》隂陽不測之謂神。《王弼云》神也者,變化之極,妙萬物而爲言,不可以形詰。《孟子》聖而不可知之謂神。又鬼神。陽魂爲神,隂魄爲鬼。氣之伸者爲神,屈者爲鬼。又諡法。《史記》民無能名曰神。又姓。漢騎都尉神矅。又升人切,音伸。《張衡·東京賦》神荼副焉。《註》海中神名。神,音

【迹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資昔切,音積。《說文》步處也。《廣韻》足跡也。《左傳·宣十二年》遷大國之迹于鄭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擬足而投迹。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足蹍地而爲迹。又凡功業可見者曰迹。《書·武成》太王肇基王迹。《前漢·王褒傳》索人求士者,必樹霸迹。又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迹。《莊子·天運篇》《六經》先王之迹也。又凡有所遵循亦曰迹。《書·蔡仲之命》爾乃邁迹自身。《註》仲無所因,故曰邁迹。《前漢·平當傳》深迹其道,而務修其本。《註》謂求其踪迹。又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。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循迹者,非能生迹

【埋】《唐韻》莫皆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謨皆切,音霾。《釋名》葬不如禮曰埋痗也。趨使痗腐而已。又藏也。《左傳·昭十三年》埋璧于太室之庭。《後漢·張綱傳》漢安元年,遣八使循行風俗,綱獨埋其車輪于洛陽亭。又叶呂支切,音離。《左傳·萊人歌》景公死乎,不與埋。三軍之事乎,不與謀。師乎師乎,何黨之乎。 《說文》本作薶。俗作埋。《周禮》省作貍。

【千古】1.久远的年代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睢水四》:“追芳昔娱,神游千古,故亦一时之盛事。”唐李白《丁都护歌》:“君看石芒碭,掩泪悲千古。”宋王安石《金山寺》诗:“谁言张处士,雄笔映千古。”清昭槤《啸亭续录·王西庄之贪》:“贪鄙不过一时之嘲,学问乃千古之业。”朱德《悼左权同志》诗:“太行浩气传千古,留得清漳吐血花。”2.引申为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。清赵翼《瓯北诗话·杜少陵诗》:“自此以后,北宋诸公皆奉杜为正宗,而杜之名遂独有千古。”清陈廷焯《白雨斋词话》卷八:“南宋诸名家,大旨亦不悖於温韦,而各立门户,别有千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