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辉如可托,云路岂悠悠

余辉如可托,云路岂悠悠

诗句读音
余辉如可托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
韵脚:入十九鐸
拼音: yú huīrúkě|kè1
云路岂悠悠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yún lùqǐ|kǎiyōu yōu

余辉如可托,云路岂悠悠释义

【余辉】的辉光;光线末端的微弱部分。南朝梁吴均《拟古·秦王卷衣》诗:“初芳薰复帐,餘辉曜玉牀。”宋欧阳修《夕照》诗:“夕照留歌扇,餘辉上桂丛。”朱自清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》:“舱里躲着乐工等人,映着汽灯的余辉蠕动着。”2.比喻残剩的时光年华。唐李端《早春同庾侍郎题青龙上方院》诗:“相见惜餘辉,齐行登古寺。”3.前人留下来的光辉风范。三国魏嵇康《琴赋》:“寤时俗之多累,仰箕山之餘辉。”餘煇:同“餘辉”。明都穆《南濠诗话》:“外高祖朱先生文奎尝学诗杨廉夫,洪武初为郡学训导。其《元夕》诗云:‘……游人踏清影,叠鼓催餘煇

【可】《唐韻》肯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口我切,音坷。《說文》肯也。《廣韻》許可也。《韻會》可者,否之對。《書·堯典》囂訟可乎。《文中子·事君篇》達人哉山濤也,多可而少怪。又僅可,未足之辭。《論語》子曰:可也。又《禮·內則》擇于諸母與可者。《註》諸母,衆妾也,可者,傅御之屬也。又所也。《禮·中庸》體物而不可遺。《註》體猶生也,可猶所也。不有所遺,言萬物無不以鬼神之氣生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唐諫議大夫可中正,宋紹興進士可懋。又《字彙補》苦格切,音克。《魏書·吐谷渾傳》可汗,此非復人事。《唐書·突厥傳》可汗猶單于

【托】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闥各切。同拓。見拓字註。又不托,與餺飥通。《五代史·李茂貞傳》一日食粥,一日食不托。《歐陽脩·歸田錄》唐人謂湯餠爲不托。又柈名。宋曰托子,今曰托盤。

【云路】《汉网》1.云间,天上。隋江总《游摄山栖霞寺》诗:“烟崖憇古石,云路排征鸟。”唐王勃《驯鸢赋》:“质虽滞於城闕,策已成於云路。”明屠隆《綵毫记·汾阳报恩》:“多谢神明救妾身。若非云路金戈现,怎免崑冈玉石焚。”清谭嗣同《述怀》诗:“瀏瀏飘天风,云路将翔翱。”2.上天之路,升仙之路。南朝齐谢超宗《昭夏乐》:“神娱展,辰斾回。洞云路,拂琁阶。”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沔水上》:“公房升仙之日,壻之行未还,不获同阶云路。”《云笈七籤》卷九九:“飘飘上云路,黯黯入长宵。”元白朴《梧桐雨》第一折:“他此夕把云路凤车乘,银

【岂】《廣韻》袪俙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去幾切,音。《說文》還師振旅樂也。又欲也,登也。《徐曰》今借此爲語詞。《玉篇》安也,焉也。《廣韻》曾也。《增韻》非然之辭。《書·五子之歌》怨豈在明。《詩·召南》豈不夙夜。《傳》豈不,言有是也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可亥切,音鎧。與凱愷通。軍勝之樂也。又樂也,和也。○按經傳凱歌、凱風、愷悌、樂愷皆借豈。古凱、愷、豈音義通,今分爲二。 《字彙》〈山下一〉从耑省。〈口下丷一〉从豆省。俗作山頭,非。《同文舉要》豈同剴,亦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說文》還師振樂也。〕 謹照原文振下增旅字。 考證:

【悠悠】1.思念貌;忧思貌。《诗·邶风·终风》:“莫往莫来,悠悠我思。”郑玄笺:“言我思其如是,心悠悠然。”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中心悠悠,将何以寄?”唐乔知之《定情篇》:“去时恩灼灼,去罢心悠悠。”元乔吉《金钱记》第三折:“心绪悠悠,不明白这场迤逗。”2.辽阔无际;遥远。《诗·王风·黍离》:“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,悠悠苍天,此何人哉?”毛传:“悠悠,远意。”晋陶潜《饮酒》诗之十九:“世路廓悠悠,杨朱所以止。”康有为《除夕答从兄弟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》诗:“鼎鼎百年言笑速,悠悠万里别离难。”3.久长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