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君相识即相亲,闻道君家住孟津

与君相识即相亲,闻道君家住孟津

诗句读音
闻道君家住孟津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wén dàojūn jiāzhùmèng jīn
与君相识即相亲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yǔ|yù|yújūn xiāngshí|zhìjíxiāng qīn

与君相识即相亲,闻道君家住孟津释义

【闻道】1.领会某种道理。《论语·里仁》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”唐韩愈《师说》: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。”明李贽《卓吾论略》:“吾父子儻亦闻道於此,虽万里可也。”2.听说。唐杜甫《秋兴》诗之四:“闻道长安似弈棋,百年世事不胜悲。”元秦简夫《赵礼让肥》第二折:“岂不闻道是哀哀父母劬劳。”李木庵《东山吟》:“闻道时危党錮急,伤心不许问家国。”

【君家】1.敬词。犹贵府,您家。《玉台新咏·古诗<为焦仲卿妻作>》:“非为织作迟,君家妇难为。”《南史·颜延之传》:“﹝颜延之﹞答曰:‘身非三公之公,又非田舍之公,又非君家阿公,何以见呼为公?’”唐韩愈《醉赠张秘书》诗:“今日到君家,呼酒持劝君。”2.敬称对方。犹您。《续资治通鉴·宋宁宗嘉泰三年》:“我与君家是白翎雀,他人鸿雁耳!”明高明《琵琶记·官媒议婚》:“秦楼此日招凤侣,遣妾每特来执伐,望君家殷勤肯首,早谐结髮。”清吴骞《扶风传信录》:“都道君家一可人,亦随儕侣问来因。”

【孟津】渡名。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、孟县西南。相传周武王在此盟会诸侯并渡河,故一名盟津。一说本作盟津,后讹作孟津。为历代兵家争战要地。《书·禹贡》:“导河积石,至于龙门,南至于华阴,东至厎柱,又东至于孟津。”汉史岑《出师颂》:“昔在孟津,惟师尚父。”南朝梁沉约《法王寺碑》:“昔周师集於孟津,汉兵至於垓下。”明沉采《千金记·投阃》:“南征北讨,堪除残暴,把江淮尽扫。义兵咸瞻旗纛,分明是会合孟津来到。”康有为《法国革命史论》:“欲以君主立宪定国,以中流人士执政,如捧土以塞孟津,无所济矣。”

【与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同與。《說文》賜予也。一勺爲与。《六書正譌》寡則均,故从一勺。(與)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弋諸切《正韻》弋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演女切,音予。《說文》黨與也。《戰國策》是君以合齊與强楚。《註》與,黨與也。《管子·八觀篇》請謁得于上,則黨與成于下。又《廣韻》善也。《禮·禮運》諸侯以禮相與。又《增韻》及也。《易·說卦》是以立天之道,曰隂與陽。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立人之道,曰仁與義。又許也,從也。《論語》吾與點也。《管子·形勢解》鬼神助之,天地與之。又待也。《論語》歲不我與。又《博雅》如也。《前

【君相】的上傧。《周礼·秋官·司仪》:“每门止一相。及庙,唯君相入。”郑玄注:“惟君相入,客臣也;相不入矣。”2.国君与国相。《国语·晋语九》:“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,又弗备,曰‘不敢兴难’,无乃不可乎?”韦昭注:“君,康子;相,段规。”

【识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賞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設職切,音式。《說文》常也。一曰知也。《長箋》訓常無意義。《玉篇》識,認也。《增韻》能別識也。又見識也。《詩·大雅》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吳公子札聘于鄭,見子產如舊相識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《莊子·繕性篇》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識。《揚子·法言》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,至識也。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,迷識也。又草名。《大戴禮·夏小正》三月采識。識,草也。又州名。《唐書·地理志》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。又姓。見《姓纂》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

【即】《玉篇》卽今作即。漢典考證:〔《管子·弟子職》左手執燭,右手執卽。《註》卽,作焱。〕 謹照原文左手執燭改右手執燭。右手執卽改左手正櫛。卽作焱非管子註文,惟禮記檀弓註引作卽。謹改爲檀弓註櫛作卽。考證:〔《管子·弟子職》左手執燭,右手執卽。《註》卽,作焱。〕 謹照原文左手執燭改右手執燭。右手執卽改左手正櫛。卽作焱非管子註文,惟禮記檀弓註引作卽。謹改爲檀弓註櫛作卽。

【相亲】;相亲近。《管子·轻重丁》:“功臣之家……骨肉相亲。”《史记·管晏列传论》:“语曰:‘将顺其美,匡救其恶,故上下能相亲也。’”宋苏轼《留别雩泉》诗:“二年饮泉水,鱼鸟亦相亲。”郭沫若《地球,我的母亲》诗:“我只愿赤裸着我的双脚,永远和你相亲。”男女双方亲人在议婚时安排的一次会面。宋吴自牧《梦粱录·嫁娶》:“然后男家择日备酒礼诣女家,或借园圃,或湖舫内,两亲相见,谓之相亲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一八回:“平儿先看见来头,却也猜着八九:‘必是相亲的。’”沪剧《罗汉钱》第二场:“你爹娘跟她同到东三庄,一定为你去相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