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海三山路忽通,形神俱妙玉霄东

云海三山路忽通,形神俱妙玉霄东

诗句读音
云海三山路忽通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
韵脚:上平一東
拼音: yún hǎisānshān lùhūtōng
形神俱妙玉霄东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xíng shénjùmiàoyù xiāodōng

云海三山路忽通,形神俱妙玉霄东释义

【云海】1.指广阔无垠的云。唐张说《相州前池别许郑二判官景先神力》诗:“无因留絶翰,云海意差池。”宋张孝祥《水调歌头·为时传之寿》词:“云海漾空阔,风露凛高寒。”鲁迅《伪自由书·对于战争的祈祷》:“四点钟的时候,中山路复归于沉寂,风和叶儿沙沙的响,月亮躲在青灰色的云海里。”2.指高远空阔的境界。唐沉佺期《答魑魅代书寄家人》诗:“何堪万里外,云海已溟茫。”宋苏轼《和陶拟古》之八:“欲为中州信,浩荡絶云海。”元刘因《清平乐》词:“微茫云海蓬莱。千年一度春来。争信门前桃李,年年花落花开。”3.广阔无垠的大海。唐陈子昂《

【三】〔古文〕弎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蘇甘切《正韻》蘇監切,颯平聲。《說文》三,天地人之道也。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,次第重之,其數三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。《史記·律書》數始於一,終於十,成於三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凡兵無過三其身。又《左傳·昭七年》士文伯曰:政不可不愼,務三而已。一擇人,二因民,三從時。又《晉語》民生於三,事之如一。又《周語》人三爲衆,女三爲粲,獸三爲羣。又姓。明三成志。又漢複姓。屈原之後有三閭氏,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,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。又去聲。《韻會》蘇暫切。《論語

【忽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呼骨切,音笏。《說文》忘也。忽忽不省事也。《晏子春秋·齊役者歌》忽忽矣,若之何。又《廣韻》倏忽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盡也。《註》忽然盡貌。《左傳·文五年》臯陶庭堅,不祀忽諸。又滅也。《詩·大雅》是絕是忽。《傳》忽,滅也。又《集韻》輕也。一蠶爲一忽,十忽爲一絲。《劉德曰》忽,蜘蛛網也。又慢忽也。《後漢·崔駰傳》公愛班固而忽崔駰。又忽荒,空無著也。《賈誼·服賦》寥廓忽荒兮,與道翱翔。又姓。明有忽忠,忽明。又通作曶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時人皆曶之。《註》與忽同。又仲忽,人名。《前漢·古今

【通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他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他東切,統平聲。《說文》達也。《正韻》徹也。《易·繫辭》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。《禮·學記》知類通達。又亨也,順也。《禮·儒行》上通而不困。《註》謂仕則上達乎君,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。《易·節卦》不出戸庭,知通塞也。又暢也。《爾雅》四時和爲通正。《註》通,平暢也。又總也。《禮·王制》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。《註》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,使有十年之餘也。又開也。《前漢·何武傳》通三公官。《註》謂更開置之也。又也。《前漢·夏侯勝傳》先生通正言。《註》謂道之也。又凡人往來交好

【形神】1.形骸与精神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凡人所生者神也,所託者形也。神大用则竭,形大劳则敝,形神离则死。”唐吴融《谷口寓居偶题》诗:“不能尘土争閒事,且放形神学散仙。”明张居正《答督抚吴环洲言敬事后食之义》:“僕以菲薄,待罪政府,每日戴星而入,朝不遑食,夕不遑息,形神俱瘁,心力并竭,于国家岂无尺寸效?”2.形貌神情。宋孔平仲《续世说·栖逸》:“鋭在泽潞,有道人自称卢老,鋭馆之於家。一旦辞去,且曰‘我死当为君子。’因指口下黑子为志。及生咸,果有黑子,其形神,即卢老也。”明陶宗仪《辍耕录·猴盗》:“次日,客酬

【俱】《唐韻》舉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恭于切,音拘。皆也。《孟子》父母俱存。又偕也,具也。《莊子·天運篇》道可載而與之俱也。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孔子適周,魯君與之一乗車,兩馬,一豎子俱。又姓。南凉將軍俱延,唐江州監軍俱文珍。

【妙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彌笑切,音廟。神妙也。《易·說卦》神也者,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衆妙之門。《莊子·寓言篇》自吾聞子之言,九年而大妙。《劉劭人物志》尤妙之人,含精于內,外無飾姿。又少年也。《杜甫詩》明公獨妙年。又纖媚也。《前漢·李夫人傳》妙麗善舞。又姓。見《姓苑》。又《集韻》弭沼切。與眇通。嫽妙,女貌。《漢·三老袁君》朕以妙身,襲表繼業。 別作玅。漢典考證:〔《易·繫辭》神也者,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。〕 謹照原文繫辭改說卦。 考證:〔《易·繫辭》神也者,妙萬物而爲言者也。〕 謹照原文繫辭改說

【玉霄】1.天界。传说中天帝、神仙的居处。唐常建《古意》诗之二:“玉霄九重闭,金锁夜不开。”宋苏轼《水龙吟》词:“向玉霄东望,蓬莱晻靄,有云驾,驂风驭。”宋徐铉《赠奚道士》诗:“玉霄壁闭人长在,金鼎功成俗未知。”清朱鹤龄《思陵长公主挽诗》:“誓依灵寝去,俄向玉霄行。”2.指天台山的玉霄峰。宋陆游《赠倪道士》诗:“归隐玉霄应不出,他年容我扣巖扉。”参见“玉霄峰”。

【东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德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都籠切,音蝀。《說文》動也。陽氣動,于時爲春。《書·堯典》平秩東作。《孔傳》歲起於東,而始就耕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東方木也,其帝太皡。又《史記·曆書》日起於東,月起於西。《鄭樵·通志》日在木中曰東,在木上曰杲,在木下曰杳。木,若木也,日所升降。又《詩·大雅》東有啓明。又《爾雅·釋地》東至于泰遠。又姓。《聖賢羣輔錄》舜友東不訾。又叶當經切,音丁。《詩·小雅》念我土宇,我生不辰。逢天僤怒,自西徂東。又叶都郞切,音當。《楊泉·蠶賦》粵召僕夫,築室于旁。于旁伊何,在庭之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