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树杳冥通上界,峰峦回合下闽川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云树杳冥通上界 | 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yún shùyǎo míngtōngshàng jiè |
峰峦回合下闽川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仄 平 拼音: fēng luánhuí héxiàmǐn chuān |
云树杳冥通上界,峰峦回合下闽川释义
【云树】树。南朝梁刘孝威《和皇太子春林晚雨》:“云树交为密,雨日共成虹。”唐王维《送崔兴宗》诗:“塞迥山河浄,天长云树微。”明刘基《梅花引》词:“晚云凝,晚烟横,烟草茫茫云树平。”2.高耸入云的树木。唐崔橹《华清宫》诗之一:“草遮回磴絶鸣鑾,云树深深碧殿寒。”明文徵明《金山寺待月》诗:“鱼龙深夜浮光怪,云树遥空带渺茫。”戴望舒《夜蛾》诗:“飞越关山,飞越云树。”3.比喻朋友阔别远隔。唐白居易《早春西湖闲游怅然兴怀寄微之》诗:“云树分三驛,烟波限一津。翻嗟寸步隔,却厌尺书频。”明高启《读周记室<荆南集>》诗:“生别
【杳冥】1.指天空,高远之处。战国楚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凤凰上击九千里,絶云霓,负苍天,翱翔乎杳冥之上。”唐魏朴《和皮日休悼鹤》:“直欲裁诗问杳冥,岂教灵化亦浮生。”清卓尔堪《雪窦》诗:“拾级凌千仞,身疑入杳冥。”2.阴暗貌。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奇幻儵忽,易貌分形,吞刀吐火,云雾杳冥。”吕延济注:“杳冥,阴暗貌。”三国魏曹丕《感物赋》:“瞻玄云之蓊鬱,仰沉阴之杳冥。”明徐弘祖《徐霞客游记·游天台山日记》:“下一岭,丛山杳冥中,得村家。”3.犹渺茫。北魏郦道元《水经注·胶水》:“北眺巨海,杳冥无际,天际两分
【通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他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他東切,統平聲。《說文》達也。《正韻》徹也。《易·繫辭》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。《禮·學記》知類通達。又亨也,順也。《禮·儒行》上通而不困。《註》謂仕則上達乎君,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。《易·節卦》不出戸庭,知通塞也。又暢也。《爾雅》四時和爲通正。《註》通,平暢也。又總也。《禮·王制》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。《註》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,使有十年之餘也。又開也。《前漢·何武傳》通三公官。《註》謂更開置之也。又也。《前漢·夏侯勝傳》先生通正言。《註》謂道之也。又凡人往來交好
【上界】。指仙佛所居之地。唐张九龄《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》诗:“上界投佛影,中天扬梵音。”《云笈七籤》卷十三:“上界宫馆,生於窈冥,皆有五色之气而结成。”《西游记》第五一回:“又不知是那里降下来魔头,且须上界去查勘查勘。”清赵翼《南天门》诗:“鐘鱼闻上界,沆瀣吸中宵。”2.犹上等,上档。宋吴自牧《梦粱录·六院四辖》:“京都旧制,监官分两界:曰上界,造金银珠玉;曰下界,造铜铁竹木杂料。”
【回合】1.缭绕;环绕。唐李群玉《宿巫山庙》诗之二:“庙闭春山晓月光,波声回合树苍苍。”唐李端《鼓吹曲辞·巫山高》:“回合云藏日,霏微雨带风。”金元好问《善应寺》诗之一:“平岗回合尽桑麻,百汊清泉两岸花。”2.旧小说称两武将交锋一次为一个回合。《西游记》第五五回:“交锋三五回合,不知是甚兵器。”3.现泛指双方较量一次。王士美《铁旋风》第一部六:“经过这个回合的斗争,老支书巴雅尔才终于看清楚了朗布的一些眉目。”亦作“廻合”。1.环绕;迂回曲折。南朝宋谢灵运《入彭蠡湖口》诗:“洲岛骤迴合,圻岸屡崩奔。”南唐张泌《寄人
【下】〔古文〕丅《廣韻》胡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亥雅切,遐上聲。在下之下,對上之稱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親下。又《說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後也。又賤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始見于君,執摯至下。《鄭註》下謂君所。《賈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視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遐去聲。《正韻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貴下賤。《詩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歲登,下其損益之數。又《韻補》叶後五切,音戶。《詩·召南
【闽川】地的河川。前蜀韦庄《洪州送西明寺省上人游福建》诗:“远自稽山游楚泽,又从庐岳去闽川。”南唐陈陶《上建溪》诗:“云树杳冥通上界,峯峦迴合下闽川。”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