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磬漻漻非俗好,霜松郁郁有春温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玉磬漻漻非俗好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:上三十二晧 拼音: yù4liáo liáofēisúhǎo|hào |
霜松郁郁有春温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: shuāng sōngyù yùyǒu|yòuchūn wēn |
玉磬漻漻非俗好,霜松郁郁有春温释义
【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魚欲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虞欲切,音獄。《說文》石之美者。玉有五德,潤澤以溫,仁之方也。理自外,可以知中,義之方也。其聲舒楊,專以遠聞,智之方也。不撓而折,勇之方也。銳廉而不技,絜之方也。《五音集韻》烈火燒之不熱者,眞玉也。《易·鼎卦》鼎玉鉉。《疏》正義曰:玉者,堅剛而有潤者也。又《說卦》乾爲玉爲金。《疏》爲玉爲金,取其剛之淸明也。《詩·大雅》金玉其相。《禮·聘義》君子比德於玉焉。溫潤而澤,仁也。縝密以栗,知也。廉而不劌,義也。垂之如隊,禮也。叩之其聲淸越以長,其終詘然,樂也。瑕不掩瑜
【漻漻】《晏子春秋·外篇下十四》:“足游浮云,背凌苍天,尾偃天閒,跃啄北海,颈尾咳於天地乎!然而漻漻乎不知六翮之所在。”张纯一校注引王念孙曰:“漻漻即寥寥,旷远之貌也。”2.冰冻貌。汉严遵《道德指归论》卷五:“偆偆漻漻,消如冰释。”3.清澈貌。唐李贺《南山田中行》:“秋野明,秋风白,塘水漻漻虫嘖嘖。”唐李商隐《楚宫》诗:“湘波如泪色漻漻,楚后迷魂逐恨遥。”亦指声音清越。宋陆游《读宛陵先生诗》诗:“玉磬漻漻非俗好,霜松鬱鬱有春温。”
【非】《唐韻》甫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匪微切,音飛。《說文》違也。从飛下翄,取其相背。《玉篇》不是也。《書·說命》無恥過作非。《易·繫辭》辨是與非。又《玉篇》下也。又《玉篇》隱也。又《增韻》訾也。《孝經·五章》非聖人者無法,非孝者無親。又《玉篇》責也。《前漢·魏相傳》使當世責人非我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非山之首,其上多金玉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非子,伯益之後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尾切,音斐。《集韻》本作誹。謗也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不入言而腹非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作腹誹。又《鼂錯傳》非謗不治。《註》非,讀曰誹。又《韻會
【俗】〔古文〕圱《唐韻》似足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松玉切,音續。習也。上所化曰風,下所習曰俗。《釋名》俗,欲也,俗人所欲也。《禮·曲禮》禮從宜,使從俗。又《周禮·天官》八則治都鄙,六曰禮俗,以馭其民。又不雅曰俗。《黃庭堅曰》士俗不可醫。或問不俗之狀,庭堅曰:難言也。視其平居,無以異於人,臨大節而不可奪,此不俗人也。 《說文》从人,谷聲。《徐曰》俗之言續也。轉相習也。漢典考證:〔相如上林賦徼受屈。〕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。 考證:〔相如上林賦徼受屈。〕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。
【好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呼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許皓切,蒿上聲。美也,善也。《詩·鄭風》琴瑟在御,莫不靜好。又相善也。《詩·衞風》永以爲好也。又好會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琬圭以結好。《左傳·文十二年》藉寡君之命,結二國之好。又人名。張好好,年十三,姣麗善歌,杜牧置樂籍中。見《唐書·杜牧傳》。又曲名。武夷君于山頂會鄕族,仙樂競奏,唱人閒好。見《武夷山志》。又《廣韻》呼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到切,音耗。《說文》愛而不釋也。女子之性柔而滯,有所好,則愛而不釋,故於文,女子爲好。《詩·唐風》中心好之。又孔也。《
【霜松】能傲霜,故称。语本南朝梁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顾悦与简文同年,而髮蚤白。简文曰:‘卿何以先白?’对曰:‘蒲柳之姿,望秋而落;松柏之质,经霜弥茂。’”隋江总《入龙丘岩精舍》诗:“风牕穿石竇,月牖拂霜松。”隋慧净《和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》:“高座登莲叶,麈尾振霜松。”宋苏轼《次韵徐仲车》:“恶衣恶食诗愈好,恰是霜松囀春鸟。”
【郁郁】文采盛貌。《论语·八佾》:“周监於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从周。”邢昺疏:“郁郁,文章貌。”汉扬雄《剧秦美新》:“郁郁乎焕哉,天下之事盛矣。”唐罗让《梢云》诗:“梢梢含树彩,郁郁动霞文。”2.美好。《魏书·高允传》:“使先王之道,光演於明时;郁郁之音,流闻於四海。”明杨慎《戏作破蚊阵露布》:“胄系孑孑,敢偷郁郁佳名;捷寔茸茸,擅据阁阁要地。”3.香气浓盛貌。《楚辞·九章·思美人》:“纷郁郁其远承兮,满内而外扬。”《后汉书·冯衍传下》:“光扈扈而煬燿兮,纷郁郁而畅美。”李贤注:“郁郁,香气也。”4.仪态端庄盛美
【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【春温】1.春天的温暖。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:“夫大弦浊以春温者,君也;小弦廉折以清者,相也。”宋苏轼《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》诗:“时於冰雪中,笑语作春温。”清孙枝蔚《薤露行》:“春温变秋肃,朝阳成夕曛。”鲁迅《集外集拾遗·亥年残秋偶作诗》:“曾惊秋肃临天下,敢遣春温上笔端。”2.指春暖之时。《宋史·李若谷传》:“卒挽舟过境,寒瘠甚者,留养视之,须春温遣去。”3.中医病名。伏气温病的一种。指冬受寒邪,伏而至春季所发的急性热病。4.中医病名。新感温病的一种。指春季感受风热而发的急性热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