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求补益三年艾,深识妖邪九尾狐

预求补益三年艾,深识妖邪九尾狐

诗句读音
预求补益三年艾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yùqiúbǔ yìsān nián ài
深识妖邪九尾狐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shēnshí|zhìyāo xiéjiǔ wěi hú

预求补益三年艾,深识妖邪九尾狐释义

【预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羊洳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羊茹切,音譽。《正字通》與豫同。《經典》通作豫。又《正韻》及也,參預也,干也。通作與。

【求】《唐韻》巨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渠尤切,音裘。《說文》索也。《增韻》覓也,乞也。《易·乾卦》同氣相求。《詩·大雅》世德作求。又招來也。《禮·學記》發慮憲,求善良。又等也。《書·康誥》用康乂民作求。《傳》求,等也。言爲等匹於商先王也。又山水名。《山海經》歷石山東南一百里曰求山。求水出于其上,潛于其下。又姓。《三輔決錄》漢有求仲。又與裘通。《說文》裘字,古省作求。又與球通。《柳宗元·饗軍堂記》琉球作流求。又《集韻》恭于切,音拘。與蛷同。肌蛷,蟲名。或省作求。又《韻補》叶渠之切,音奇。《班昭·東征賦》貴賤貧富不可

【补益】1.裨补助益。《史记·齐悼惠王世家》:“且甲,齐贫人,急乃为宦者,入事汉,无补益,乃欲乱吾王家!”《隋书·天文志上》:“光武时,则有苏伯况、郎雅光,并能参伍天文,发扬善道,补益当时,监垂来世。”宋欧阳修《<归田录>序》:“既不能因时奋身,遇事发愤,有所建明,以为补益;又不能依阿取容,以徇世俗。”邹韬奋《萍踪寄语》二:“这不是前人的经验毫无补益于后来人,当然,它有很重大的帮助,但却只能供作参考。”2.犹补充。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五八回:“苗賁皇曰:‘蒐閲车乘,补益士卒,秣马厉兵,修阵固列,鷄鸣饱食,决一死战,何

【三年艾】上》:“今之欲王者,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”赵岐注:“艾可以为灸人病,乾久益善,故以为喻。”后因以“三年艾”指良药。宋苏轼《端午帖子词·太皇太后阁》诗之四:“愿储医国三年艾,不作沉湘《九辩》文。”宋张侃《池边》诗:“劳神空觅三年艾,妄想休乘八月槎。”

【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針切,音。水名。《說文》水出桂陽南平,西入營道。又邃也。《增韻》深者,淺之對。《詩·邶風》深則厲,淺則揭。又深微也。《易·繫辭》惟深也能通天下之志。又藏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梓人必深其爪。又衣名。《禮·深衣疏》衣裳相連,被體深邃,故謂之深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後漢博陸郡,隋置深州。《廣輿記》今屬眞定府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式禁切,音諗。度淺深曰深。《周禮·地官》以土圭測土深。

【识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賞職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設職切,音式。《說文》常也。一曰知也。《長箋》訓常無意義。《玉篇》識,認也。《增韻》能別識也。又見識也。《詩·大雅》不識不知,順帝之則。《左傳·襄二十九年》吳公子札聘于鄭,見子產如舊相識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前識者,道之華而愚之始。《莊子·繕性篇》道固不小行,德固不小識。《揚子·法言》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,至識也。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,迷識也。又草名。《大戴禮·夏小正》三月采識。識,草也。又州名。《唐書·地理志》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。又姓。見《姓纂》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

【妖邪】1.妖异怪诞。汉王延寿《梦赋》:“嗟妖邪之怪物,岂干真人之正度。”晋陶潜《搜神后记》卷七:“宋襄城李颐,其父为人不信妖邪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十三回:“却説李傕平日最喜左道妖邪之术,常使女巫击鼓降神於军中。”2.指鬼怪神祟及其危害。晋干宝《搜神记》卷二:“正月上辰,出池边盥濯,食蓬饵,以祓妖邪。”《隋书·艺术传序》:“医巫所以御妖邪,养性命者也。”3.能用邪术害人的妖人。清林则徐《晓谕粤省士商军民人等速戒鸦片告示稿》:“是比诸盗贼之用闷香,拐带之用迷药,妖邪之用蛊毒,以攫人财而害人命者,殆有甚焉。”4.喻奸佞

【九尾狐】传说中的奇兽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﹝青丘之山﹞有兽焉,其状如狐而九尾,其音如婴儿,能食人,食者不蛊。”郭璞注:“即九尾狐。”古人认为是祥瑞的征兆。汉王褒《四子讲德论》:“昔文王应九尾狐,而东夷归周。”2.喻奸诈善媚惑的人。宋田况《儒林公议》卷上:“陈彭年被章圣(宋真宗)深遇……时人目为九尾狐,言其非国祥而媚惑多歧也。”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