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涩溪流殊未足,霜高木叶已无余

雨涩溪流殊未足,霜高木叶已无余

诗句读音
雨涩溪流殊未足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
韵脚:去十遇
拼音: yǔ|yùsèxī liúshūwèizú
霜高木叶已无余平仄:平 平 仄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shuāng gāomù yèyǐwú yú

雨涩溪流殊未足,霜高木叶已无余释义

【雨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王矩切,音羽。《說文》水从雲下也。一象天,冂象雲,水霝其閒也。《玉篇》雲雨也。《元命包》隂陽和爲雨。《大戴禮》天地之氣和則雨。《釋名》輔也。言輔時生養。《易·乾卦》雲行雨施,品物流行。《書·洪範》八庶徵,曰雨,曰暘。又《爾雅·釋天》暴雨謂之涷,小雨謂之霡霂,久雨謂之淫。陸佃云:疾雨曰驟,徐雨曰零,久雨曰苦,時雨曰澍。又穀雨,二十四氣之一。見《後漢·律曆志》。又《正字通》雨虎,蟲名。遁甲開天圖曰:霍山有雨虎,狀如蠶,長七八寸,在石內,雲雨則出,可炙食。或曰石蠶之類。詳見《本草

【涩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色立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色入切,音濇。與歰同。《說文》不滑也。《風俗通·十反篇》冷澀比干寒蜒。又牆叠石作水文爲澀浪。《溫庭筠詩》澀浪浮瓊砌。又竹名。《范成大·桂海草木志》澀竹,膚麤澀如砂紙。《集韻》或作瀒澁。字原作刃下止。

【溪流】山中小水流。宋陆游《寄子虞》诗:“山色春寒淡,溪流宿雨通。”叶圣陶《记金华的两个岩洞》:“入山大约五公里就到双龙洞口,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。”

【殊】《唐韻》市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慵朱切《正韻》尚朱切,音殳。《說文》死也。漢令曰:蠻夷長有罪,當殊之。《莊子·在宥篇》殊死者相望也。《註》廣雅曰:殊,斷也。司馬云決也。一曰誅也。《字林》云死也。《前漢·宣帝詔》赦殊死以下。又絕也。《前漢·宣帝詔》骨肉之親,粲而不殊。《師古註》粲,明也。殊,絕也。明於仁恩,不離絕也。《前漢·韓信傳》軍皆殊死戰。《師古註》殊,絕也。謂決意必死。又斷絕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三年》斷其後之木而弗殊。又傷而未絕也。《史記·蘇秦傳》齊大夫與蘇秦爭寵,使人刺蘇秦,不死,殊而走。又別也,異也。

【未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無沸切,音味。《說文》未,味也。六月,百果滋味已具,五行木老於未,象木重枝葉之形。《爾雅·釋天》太歲在未曰協洽。《禮·月令註》季夏者,斗建未之辰也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昧薆於未。《釋名》未,昧也。日中則昃,向幽昧也。又《玉篇》未猶不也,未有不,卽有也。又未央,複姓。見《李淳風·乙巳占》。

【足】〔古文〕疋《唐韻》卽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縱玉切,音哫。《說文》人之足也。在下,从止口。《註》徐鍇曰:口象股脛之形。《釋名》足,續也,言續脛也。《易·說卦》震爲足。《疏》足能動用,故爲足也。《禮·玉藻》足容重。《註》舉欲遲也。又《廣韻》滿也,止也。《書·仲虺之誥》矧予之德,言足聽聞。《詩·小雅》旣霑旣足。《禮·學記》學然後知不足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知足不辱。又不可曰不我足。《吳語》天若棄吳,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。又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虃,百足。《註》音纖。又姓。《戰國策》足强。《註》韓人。又《廣韻》子句

【霜高】爽。宋陆游《子龙求烟雨轩诗口占绝句》:“霜高木落应尤好,长挂西窗更怕寒。”

【木叶】树叶。《楚辞·九歌·湘夫人》:“嫋嫋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”《晋书·儒林传·董景道》:“永平中,知天下将乱,隐于商洛山,衣木叶,食树果。”唐骆宾王《冒雨寻菊序》:“泛兰英於户牖,座接鸡谈;下木叶於中池,厨烹野雁。”元萨都剌《芙蓉曲》:“鲤鱼吹浪江波白,霜落洞庭飞木叶。”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异五·水蚕》:“吾乡山蚕食椒、椿、檞、柘诸木叶而成茧。”徐迟《“不过,好日子哪天有?”》一:“这自己的房子,处在一个山坡上,入夜以后,淹没在墨绿的木叶中。”

【已】《廣韻》羊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養里切,音以。《玉篇》止也,畢也,訖也。《廣韻》成也。《集韻》卒事之辭。《易·損卦》已事遄往。又《玉篇》退也。《廣韻》去也,棄也。《書·堯典》試可乃已。《論語》三已之。又太也。《廣韻》已,甚也。《孟子》仲尼不爲已甚者。《註》不欲爲已甚,太過也。又《廣韻》過事語辭。《史記·灌夫傳》已然諾。《註》索隱曰:謂已許諾,必使副其前言也。又《類篇》語已也。《增韻》語終辭。《前漢·梅福傳》亦無及已。又踰時曰已而。《史記·高帝紀》已而有娠。又與以通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人之所以爲人者,何

【无余】剩余、残留。《诗·秦风·权舆》:“於我乎,夏屋渠渠,今也每食无餘。”汉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草木无餘,禽兽殄夷。”许地山《缀网劳蛛·换巢鸾凤》:“和鸾和祖凤虽有主仆底名分,然而在他们底心识里,这种阶级底成见早已消灭无馀。”2.指没有余留之物。三国魏曹植《赠丁翼》诗:“肴来不虚归,觴至反无餘。”唐温庭筠《登卢氏台》诗:“臺高秋尽出,林断野无餘。”3.指没有多余资财。宋秦观《题彭景山传神》:“﹝景山﹞年四十不幸丧明,家居无餘,而目不可治。”4.佛教语。谓“生死”的因果泯灭,不再受生于三界。唐王维《大唐故大德净觉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