御史王元贶,郎官顾彦先
御史王元贶,郎官顾彦先释义
【郎官】1.谓侍郎、郎中等职。秦代置郎中令,为皇帝左右亲近的高级官员。属官执掌护卫陪从、随时建议等。西汉因秦制不变。东汉以尚书台为行政中枢。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,职权范围扩大。魏、晋、南北朝时期,尚书郎官之制,略同于汉。隋分郎官为侍郎与郎。唐六部郎官,郎中之外,更置员外郎。唐以后郎官的设置,基本上无大变革。《史记·袁盎晁错列传》:“﹝袁盎曰﹞‘且陛下从代来,每朝,郎官上书疏,未尝不止輦受其言。’”《后汉书·明帝纪》:“馆陶公主为子求郎,不许,而赐钱千万。﹝帝﹞谓羣臣曰:‘郎官上应列宿,出宰百里,有非其人,则民受其
【彦】《唐韻》魚變切《集韻》魚戰切《韻會》疑戰切《正韻》倪甸切,音諺。《說文》美士有文,人所言也。《爾雅·釋訓》美士爲彥。《註》人所彥詠。《疏》國有美士,爲人所言道。《書·太甲》旁求俊彥。《詩·鄭風》邦之彥兮。又叶倪堅切,諺平聲。《陸雲·陸公誄》和音嗣世,不替碩彥。明鑒在下。隆命上。
【先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蘇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蕭前切,霰平聲。《說文》先,前進也。从人之。《徐曰》之,往也,往在人上也。一曰始也,故也。《玉篇》前也,早也。《孝經·感應章》必有先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象帝之先。又祖父已歾曰先。《司馬遷·報任安書》太上不辱先,其次不辱身。又姓。《韻會》晉有先軫。又《韻會》凡在前者謂之先,則平聲。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,則去聲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先見切,音霰。《增韻》先之也。《正韻》相導前後曰先後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以先愷樂,獻于社。《註》先猶導也。《史記·酈食其傳》
【御史】官名。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,为国君亲近之职,掌文书及记事。秦设御史大夫,职副丞相,位甚尊;并以御史监郡,遂有纠察弹劾之权,盖因近臣使作耳目。汉以后,御史职衔累有变化,职责则专司纠弹,而文书记事乃归太史掌管。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“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,常辨之。何乃给泗水卒史事,第一。”宋王谠《唐语林·补遗四》:“御史主弹奏不法,肃清内外。唐兴,宰辅多自宪司登钧轴,故谓御史为宰相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荏苒三年,陞了御史,钦点广东学道。”2.喻指起监督作用的人或事物。萧乾《一本褪色的相册·<鱼饵·论坛·
【元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愚袁切,音原。《精薀》天地之大德,所以生生者也。元字从二从人,仁字从人从二。在天爲元,在人爲仁,在人身則爲體之長。《易·乾卦》元者,善之長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元,始也。又《廣韻》長也。又大也。《前漢·哀帝紀》夫基事之元命。《註》師古曰:更受天之大命。又首也。《書·益稷》元首明哉。《前漢·班固敘傳》上正元服。《註》師古曰:元,首也。故謂冠爲元服。又本也。《後漢·班固傳》元元本本。又百姓曰元元。《戰國策》制海內,子元元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以全天下元元之民。《註》古者謂人云善人,因善爲元
【贶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許放切《正韻》虛放切,音况。《說文》賜也。《廣韻》與也。《詩·小雅》中心貺之。《儀禮·士昏禮》吾子有惠,貺室某也。又與況通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遭天地況施。又《韻補》叶虛王切,音荒。《左傳·僖十五年》女承筐,亦無貺也。《楚辭·九章》荼薺不同畞兮,蘭茝幽而自芳。惟佳人之永都兮,更統世以自貺。 《類篇》或从光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