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事辄奋发,触邪无顾忌

遇事辄奋发,触邪无顾忌

诗句读音
遇事辄奋发平仄:仄 仄 平 仄 平
拼音: yù shìzhéfèn fā
触邪无顾忌平仄:仄 平 平 仄 仄
拼音: chù xiéwúgù jì

遇事辄奋发,触邪无顾忌释义

【遇事】1.指诸侯间相会的事。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三国之相,不信齐王之遇,遇事遂败。”2.碰到事情。清黄六鸿《福惠全书·筮仕·荐托》:“遇事居功不报,反为招怪。”赵树理《李家庄的变迁》十二:“以后咱们遇事的时候多啦,这不算什么!”

【辄】《廣韻》陟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陟涉切,音。《說文》車兩輢也。又《廣韻》專輒也。又《增韻》忽然也。《韻會》每事卽然也。又足疾也。《春秋·昭二十年》秋,盜殺衞侯之兄輒。《穀梁傳》輒者何,兩足不能相過也。齊謂之綦,楚謂之踂,衞謂之輒。又姓。◎按《說文》从車耴聲。俗或作輙,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穀梁傳》輒者何,兩足不相過也。〕 謹照原文不字下增能字。 考證:〔《穀梁傳》輒者何,兩足不相過也。〕 謹照原文不字下增能字。

【奋发】1.大发。形容气或风之发生猛迅而不可遏阻。《楚辞·大招》:“春气奋发,万物遽只。”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跋禄迦国》:“暴风奋发,飞沙雨石,遇者丧没,难以全生。”2.振作,振奋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司马朗传》:“董卓悖逆,为天下所讐,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。”《旧唐书·忠义传下·颜杲卿》:“愤羣凶而慷慨,临大节而奋发。”清顾炎武《与人书十三》:“诚得此论而用之,未必无一二才杰之士自兹而奋发也。”毛泽东《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我希望,所有的省委书记、市委书记、地委书记以及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,都要奋发

【触邪】触奸邪。古代传说中有神羊,名獬豸,能辨邪触不正者。《晋书·束晳传》:“朝养触邪之兽,庭有指佞之草。”唐元稹《弹奏剑南东川节度使状》:“臣职在触邪,不胜其愤,谨録奏闻,伏候勑旨。”明无名氏《鸣凤记·幼海议本》:“青琐初开散御香,掀髯长笑入朝阳,触邪自信有神羊。”清方文《太湖寿李溉林明府百韵》:“触邪承密勿,持法定訏謨。”2.即触邪冠。唐苏颋《同饯阳将军兼源州都督御史中丞》诗:“旗合无邀正,冠危有触邪。”清金义植《怀高武康侍御军台》诗:“身讶新擐甲,冠为旧触邪。”参见“触邪冠”。

【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釋文》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《藝苑雄黃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廣韻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(無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扶切《廣韻》武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微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書·舜典》剛而無虐,而無傲。又《益

【顾忌】指说话行事有所顾虑畏忌。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:“丰惲等见震连切諫不从,无所顾忌,遂诈作詔书,调发司农钱穀、大匠见徒材木,各起家舍、园池、庐观,役费无数。”《南史·颜延之传》:“昧利苟得,无所顾忌。”欧阳予倩《木兰从军》第六场:“我们只要不做亡国奴,不做顺民,还有什么顾忌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