羽书昨夜过渠黎,单于已在金山西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单于已在金山西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:上平十二齊 拼音: chán yúyǐzàijīn shānxī |
羽书昨夜过渠黎 | 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:上平十二齊 拼音: yǔ shūzuó yèguò|guo|guōqú|jùlí |
羽书昨夜过渠黎,单于已在金山西释义
【单于】君长的称号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匈奴单于曰头曼。”裴駰集解:“单于者,广大之貌,言其象天单于然。”汉焦赣《易林·屯之无妄》:“左衽为长,国号匈奴,主君旄头,立尊单于。”2.曲调名。前蜀韦庄《绥州作》诗:“一曲单于暮烽起,扶苏城上月如钩。”宋黄庭坚《渔家傲》词:“一见桃花参学了,呈法要,无絃琴上单于调。”
【已】《廣韻》羊己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養里切,音以。《玉篇》止也,畢也,訖也。《廣韻》成也。《集韻》卒事之辭。《易·損卦》已事遄往。又《玉篇》退也。《廣韻》去也,棄也。《書·堯典》試可乃已。《論語》三已之。又太也。《廣韻》已,甚也。《孟子》仲尼不爲已甚者。《註》不欲爲已甚,太過也。又《廣韻》過事語辭。《史記·灌夫傳》已然諾。《註》索隱曰:謂已許諾,必使副其前言也。又《類篇》語已也。《增韻》語終辭。《前漢·梅福傳》亦無及已。又踰時曰已而。《史記·高帝紀》已而有娠。又與以通。《荀子·非相篇》人之所以爲人者,何
【在】《唐韻》昨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盡亥切,裁上聲。《爾雅·釋訓》居也。《易·乾傳》在下位而不憂。又察也。《書·舜典》在璿璣玉衡,以齊七政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。又存也。《論語》父母在。又所在也。《前漢·武帝紀》徵詣行在。《蔡邕·獨斷》天子以四海爲家,謂所居爲行在所。又姓。晉汝南太守在育。又脾神曰常在,見《黃庭經》。又昨代切,音載。義同。又叶雌氏切。音此。善也。《詩·小雅》不屬于毛,不離于裏。天之生我,我辰安在。又叶才里切。示上聲。《屈原·離騷》吾令豐隆乗雲兮,求虙之所在。解佩纕以結言兮,
【金山】1.产金之山。《南史·海南诸国·林邑国》:“其国有金山,石皆赤色,其中生金。”2.比喻人的仪表英俊、德行崇高。《梁书·朱异传》:“﹝异﹞器宇弘深,神表峯峻。金山万丈,缘陟未登;玉海千寻,窥映不测。”3.西方之山。《后汉书·冯衍传下》:“跃青龙於沧海兮,豢白虎於金山。”李贤注:“金山,西方之精也。”4.山名。在江苏省镇江市西北。古有氐父、获苻、伏牛、浮玉等名,唐时裴头陀获金于江边,因改名。南宋韩世忠败金兀朮于此山下。元萨都剌《江城玩雪》诗:“千重铁瓮成银瓮,一夜金山换玉山。”清陈维崧《添字昭君怨·夜泊銮江》
【西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先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先齊切,音粞。《類篇》金方也。《說文》鳥在巢上也。日在西方而鳥栖,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。文作,象形也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少隂者西方,西遷也。隂氣遷落物,於時爲秋。《尚書·大傳》西方者何,鮮方也。或曰鮮方,訊訊之方也。訊者,訊人之貌。又地名。《晉書·地理志》西郡。《韻會》唐置西州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西氏。《姓苑》西門豹之後,改爲西。又《集韻》相咨切,音私。義同。又《篇海》蘇前切,音先。《前漢·郊祀歌》象載瑜,白集西,食甘露,飮榮泉。《後漢·趙壹傳·窮鳥賦》幸賴大
【羽书】檄。汉陆贾《楚汉春秋》:“黥布反,羽书至,上大怒。”《后汉书·西羌传论》:“伤败踵係,羽书日闻。”李贤注:“羽书即檄书也。”《文选·虞羲<咏霍将军北伐>》:“羽书时断絶,刁斗昼夜惊。”张铣注:“羽书,徵兵檄也。”唐高适《燕歌行》:“校尉羽书飞瀚海,单于猎火照狼山。”清钮琇《觚賸·圆圆》:“烽火羽书,相望於道。”陈毅《过太行山书怀》诗:“敌后三战场,驰骋羽书疾。”亦称“羽毛书”。唐杜甫《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》:“战连唇齿国,军急羽毛书。”2.指书信。
【昨夜】。南朝宋鲍照《上浔阳还都道中》诗:“昨夜宿南陵,今旦入芦洲。”前蜀毛文锡《醉花间》词之一:“昨夜雨霏霏,临明寒一阵。”巴金《探索集·长崎的梦》:“昨夜,我梦见我在长崎。”2.日前。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六:“夫人与郑恆亲。虽然昨夜见许,未足取信。”
【过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臥切,戈去聲。《玉篇》度也,越也。《正韻》超也。《易·繫辭》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。《禮·檀弓》過之者,俯而就之。《史記·贾生傳》自以爲過之,今不及也。又過失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宥過無大。《註》過者,不識而誤犯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俱去細過,偕歸大道。又罪愆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八柄,八曰誅,以馭其過。又責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聞大王有意督過之。又卦名。易大過,小過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禾切,音戈。《廣韻》經也。《書·禹貢》東過洛汭,北過洚水。又過所也。《釋名》過
【渠】《唐韻》彊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求於切,音蕖。《說文》水所居也。《禮·曲禮》溝渠必步。又水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渠水首受江,北至射陽入湖。又渠渠,勤也。《詩·秦風》夏屋渠渠。《箋》渠渠,猶勤勤也。《註》深廣貌。又大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誅其渠帥。又樂章名。《魯語》金奏肆夏樊遏渠。《註》納夏一名渠。又漸也。《淮南子·汜論訓》渠幨以守。《註》渠,漸也。又軒渠,笑貌。《後漢·方技傳》軒渠笑自若。又俗謂他人爲渠儂。又水名。《水經注》水出鄭縣南巴嶺,流逕宕渠縣。謂之宕渠水。又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謂車輞爲渠。《
【黎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郞奚切《正韻》鄰溪切,音犂。《說文》履黏也。作履黏以黍米。又國名。在上黨東北殷侯國。《書·西伯戡黎釋文》黎,國名。又《山海經》有牛黎之國。又縣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魏郡黎陽縣。又山名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黎山在黎陽之南。又水名。《書·禹貢》導弱水至于合黎。《傳》合黎,水名。在流沙之東。又玉名。《班固·西都賦》懸黎垂棘,夜光在焉。又《玉篇》衆也。《書·堯典》黎民於變時雍。《孔疏》黎,衆也。又《正韻》黑也。與黧同。《書·堯典蔡傳》黎,黑也。黎民,黑髮之人。《釋名》土靑曰黎,似黎草色也。又與邌同。黎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