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动静总天真,叉手徒劳问别人

语言动静总天真,叉手徒劳问别人

诗句读音
语言动静总天真平仄: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yǔ yándòng jìngzǒngtiān1
叉手徒劳问别人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 平 平
拼音: chā shǒutú láowènbié rén

语言动静总天真,叉手徒劳问别人释义

【语言】。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:“吾欲以颜色取人,於灭明(澹臺灭明)邪改之;吾欲以语言取人,於予(宰我)邪改之。”《汉书·燕剌王刘旦传》:“上弃羣臣,无语言。”唐韩愈《寄三学士》诗:“或虑语言洩,传之落冤讎。”2.指书面语;诗文的句子。唐元稹《叙诗寄乐天书》:“全盛之气,注射语言,杂糅精粗,遂成多大。”清王夫之《夕堂永日绪论外编》四七:“周莱峰、王荆石学苏氏,止取法其语言气势,至説理处,自循正大之矩。”孙犁《秀露集·读<蒲柳人家>》:“他的语言工力很深,词汇非常丰富。”亦专指词汇。冯骥才《雕花烟斗》一:“他的话少

【动静】1.运动与静止;行动与止息。《易·艮》:“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。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行品》:“动静无宜,出处莫可。”宋陆游《雷》诗:“吾闻阴阳有常数,非时动静皆为灾。”明黄绾《明道篇》卷六:“动静者,天地之气质也。”2.偏指行动;动作;举止。唐苏鹗《杜阳杂编》卷中:“﹝韩志和﹞善彫木,作鸞鹤鵶鹊之状,饮啄动静,与真无累。”元无名氏《货郎旦》第四折:“他那模样动静,好似俺孩儿春郎。”柳青《铜墙铁壁》第一章:“快动静啊,不要卖呆了!”3.动作或说话的声音。《敦煌变文集·汉将王陵变》:“二将

【总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《正韻》作孔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祖動切,音摠。《說文》聚束也。《徐鉉曰》今俗作摠,非。《廣韻》合也,皆也。俗作惣。《書•伊訓》百官總巳。《左傳•僖七年》若總其罪人以臨之。《註》總,將領也。《前漢•揚雄傳》解扶桑之總轡。《註》總,結也。《屈原•離騷》紛總總其離合兮。《註》總總,猶繜繜,聚也。又《釋名》總,束髮也,總而束之也。《詩•齊風》總角丱兮。《疏》總聚其髮,以爲兩角。《儀禮•喪服》總六升。《註》總六升者,首飾象冠。又禾稾曰總。《書•禹貢》百里賦納總。《疏》總者,總下銍秸禾穗與稾,總皆送之。

【天】〔古文〕兲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他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他年切,腆平聲。《說文》顚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鎭也,居高理下,爲物鎭也。《易·說卦》乾爲天。《禮·禮運》天秉陽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無實形,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別無天。《程子遺書》天之蒼蒼,豈是天之形。視下亦復如是。《張子正蒙》天左旋,處其中者順之,少遲則反右矣。《朱子·語類》離騷有九天之說,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據某觀之,只是九重。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,裏面重數較軟,在外則漸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裏轉得愈緊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細

【真】同眞。俗字。

【叉手】在胸前相交,表示恭敬。《孔丛子·论势》:“游説之士挟强秦以为资,卖其国以收利,叉手服从,曾不能制。”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岂有知其无成,而但萎腇咋舌,叉手从族乎?”元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二本第二折:“则见他叉手忙将礼数迎,我这里万福先生!”《水浒传》第四四回:“那大汉叉手道:‘感蒙二位大哥解救了小人之祸。’”2.抄手。两手交笼于袖内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赵俨传》“徵为驃骑将军,迁司空”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《魏略》:“儼叉手上车,发到霸上,忘持其常所服药。”宋苏轼《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复次韵答之》:“文如翻水成,

【徒劳】劳苦;白费心力。《后汉书·朱浮传》:“尚书令侯霸奏浮败乱幽州,构成宠罪,徒劳军师,不能死节,罪当伏诛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释滞》:“但暗诵此经,而不得要道,直为徒劳耳。”金王若虚《<新唐书>辨》:“子京於文字,其实处不及古人,而专以易置字语为新,徒劳甚矣。”清陈维崧《望海潮·胥门城楼即伍相国祠展谒》词:“西子笑时,包胥哭后,霸吴入郢徒劳。颯沓响弓刀。”夏衍《秋瑾传》第三幕:“你不必多问,问了也是徒劳!”典

【问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亡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文運切,聞去聲。《說文》訊也。《書·仲虺之誥》好問則裕。《詩·邶風》問我諸姑,遂及伯姊。又《爾雅·釋言》聘問也。《儀禮·聘禮》小聘曰問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時聘曰問。又《秋官·大行人》閒問以諭諸侯之志。《又》凡諸侯之邦交,歲相問也。又《正字通》古謂遺曰問。《詩·鄭風》雜佩以問之。《傳》問,遺也。《禮·曲禮》凡以苞苴簞笥問人者。《左傳·哀二十六年》衛侯使以弓問子貢。又訊罪曰問。《詩·魯頌》淑問如臯陶。《註》淑,善。問,訊囚也。又命也。《左傳·莊八年》期戍,公問

【别人】另外的人。如:家里只有母亲和我,没有别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