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言须中节,义理贵从宜
语言须中节,义理贵从宜释义
【语言】。《大戴礼记·五帝德》:“吾欲以颜色取人,於灭明(澹臺灭明)邪改之;吾欲以语言取人,於予(宰我)邪改之。”《汉书·燕剌王刘旦传》:“上弃羣臣,无语言。”唐韩愈《寄三学士》诗:“或虑语言洩,传之落冤讎。”2.指书面语;诗文的句子。唐元稹《叙诗寄乐天书》:“全盛之气,注射语言,杂糅精粗,遂成多大。”清王夫之《夕堂永日绪论外编》四七:“周莱峰、王荆石学苏氏,止取法其语言气势,至説理处,自循正大之矩。”孙犁《秀露集·读<蒲柳人家>》:“他的语言工力很深,词汇非常丰富。”亦专指词汇。冯骥才《雕花烟斗》一:“他的话少
【中节】1.谓守节秉义,中正不变。《易·蹇》:“《象》曰:大蹇,朋来,以中节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得位居中,不易其节,故致朋来,故云以中节也。”2.中期。《汉书·晁错传》:“秦始乱之时,吏之所先侵者,贫人贱民也;至其中节,所侵者富人吏家也;及其末涂,所侵者宗室大臣也。”3.中等的节操。《孔子家语·辩政》:“孔子曰:‘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,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,友事十一人可以举善矣:中节也,中人附矣,犹未足也。’”唐李华《三贤论》:“萧(萧颖士)若百鍊之钢,不可屈折,当废兴去就之际,一死一生之间,而后见其大节;视听过速,欲
【义理】1.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。《韩非子·难言》:“故度量虽正,未必听也;义理虽全,未必用也。”汉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五行顺逆》:“故动众兴师,必应义理,出则祠兵,入则振旅,以闲习之。”《魏书·崔浩传》:“作者祭法,次序五宗,蒸尝之礼,丰俭之节,义理可观。”2.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。《汉书·刘歆传》:“及歆治《左氏》,引传文以解经,转相发明,由是章句义理备焉。”三国魏王肃《<孔子家语>序》:“自肃成童,始志于学,而学郑氏学矣。然寻文责实,考其上下,义理不安,违错者多,是以夺而易之。”3.称宋以来之理学为义
【从宜】采取适宜的做法;怎么适宜便怎么做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礼从宜,使从俗。”《汉书·朱博传》:“博治郡,常令属县各用其豪桀以为大吏,文武从宜。”颜师古注:“各因其材而任之。”《金史·完颜弼传》:“朕固尝许其从宜也。”明唐顺之《条陈海防经略事疏》:“又如葺城堡、缮器械等项,係督抚之臣从宜自为者,今皆不敢琐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