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知争汲引,听取辘轳音

欲知争汲引,听取辘轳音

诗句读音
听取辘轳音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
拼音: tīng qǔlù luyīn
欲知争汲引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
拼音: yùzhī|zhìzhēngjí yǐn

欲知争汲引,听取辘轳音释义

【听取】听;听到;听从。今多用于听意见、反映、汇报等。《敦煌曲子词·何满子》:“胡言汉语真难会,听取胡歌甚可怜。”宋辛弃疾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词:“稻花香里説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”曹禺等《胆剑篇》第三幕:“对,他还是对的,他的忠谏还是有道理的。我应该听取他的话,我应该耐心听取百姓的直言。”冯雪峰《雪峰寓言·猩猩和野兽们》:“他于是大声吼叫着,要召集一切野兽都来到他的面前,听取他的命令。”如:大会听取了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。

【辘轳】1.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:“顾曰:‘井上轆轤卧婴儿。’”北魏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葵》:“井别作桔橰、轆轤。”原注:“井深用轆轤,井浅用桔橰。”宋朱敦儒《念奴娇·中秋月》词:“参横斗转,轆轤声断金井。”杨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二部第八章:“在井台上,她又碰见了郑傻子。他正摇着辘轳在打水。”2.机械上的绞盘。《六韬·军用》:“渡沟壍,飞桥一间,广一丈五尺,长二丈以上,著转关轆轤八具,以环利通索张之。”清黄宗羲《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》:“南堰挽舟设轆轤,北堰则徒手举之,

【音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今切,音隂。《說文》聲也。生於心,有節於外,謂之音。宮商角徵羽,聲。絲竹金石匏土革木,音也。从言,含一。《書·舜典》八音克諧。《禮·樂記》變成方謂之音。《疏》方謂文章,聲旣變轉和合,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。音則今之歌曲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以六律爲之音。《疏》以大師吹律爲聲,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,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,謂之爲音。《詩序》情發於聲,聲成文,謂之音。《疏》此言聲成文謂之音,則聲與音別。樂記註:雜比曰音,單出曰聲。記又曰:審聲以知音,審音以知樂,則聲音樂三者不同,以聲

【欲】《唐韻》余蜀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兪玉切《正韻》余玉切,音浴。《說文》貪欲也。从欠谷聲。《徐曰》欲者,貪欲。欲之言續也。貪而不已,於文欠谷爲欲。欠者開口也。谷,欲聲。《禮·曲禮》欲不可從。《疏》心所貪愛爲欲。又《禮運》何謂人情。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,弗學而能。又物欲。《禮·樂記》人生而靜,天之性也。感于物而動,性之欲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不見可欲,使心不亂。又《增韻》愛也。《孟子》可欲之爲善。《禮·曲禮》問疾不能遺,不問其所欲。又期願之辭。《論語》我欲仁。《大學》欲明明德於天下。《文子·微明篇》心欲小,志欲大。又

【知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陟离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珍離切《正韻》珍而切,智平聲。《說文》詞也。从口从矢。《徐曰》知理之速,如矢之疾也。又《玉篇》識也,覺也。《增韻》喩也。《易·繫辭》百姓日用而不知。《書·臯陶謨》知人則哲,能官人。又漢有見知法。《史記·酷吏傳》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,作見知法。《註》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。又相交曰知。《左傳·昭四年》公孫明知叔孫于齊。《註》相親知也。又《昭二十八年》魏子曰:昔叔向適鄭,鬷蔑一言而善,執手遂如故知。《楚辭·九歌》樂莫樂兮新相知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匹也。《詩·檜風》樂子之無知。《

【争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側莖切《集韻》甾耕切,音箏。《說文》引也。从。《徐鉉曰》音曳。二手而曳之,爭之道也。《廣韻》競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汝惟不伐,天下莫與汝爭功。又《玉篇》諫也。又訟也。《增韻》理也,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分爭辨訟,非禮不決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印藪有爭不識,爭同。又《集韻》側逬切,箏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本作諍,諫諍也,止也。《孝經·諫諍章》天子有爭臣七人。 《韻會》俗作争,非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照原文非理改非禮。 考證:〔《禮·曲禮》非理不決。〕 謹

【汲引】往上打水。唐元稹《分水岭》诗:“坚冰一时合,井深冻不成。终成汲引絶,不耗復不盈。”唐黄滔《景阳井赋》:“渔樵汲引,荆棘荣衰。”艾芜《<丰饶的原野>前言》:“到夏天大河的水干了,要靠挖深泉塘,让地下水冒了出来,再用牛和骡子拉的水车,汲引上来,进行灌溉。”2.汲取水流。晋郭璞《江赋》:“并吞沅灃,汲引沮漳。”3.犹吸取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尚博》:“若夫翰迹韵略之宏促,属辞比事之疏密,源流至到之修短,藴藉汲引之深浅,其悬絶也,虽天外毫内,不足以喻其辽邈,其相倾也,虽三光熠耀,不足以方其巨细。”清陈田《明诗纪事丙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