载玉女,过紫皇,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

载玉女,过紫皇,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

诗句读音
过紫皇平仄:平 仄 平
拼音: guò|guo|guōzǐ huáng
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平仄:仄 平 仄 仄 平 仄 仄 仄 平 仄 平
韵脚:下平十陽
拼音: zǐ huángnǎi4bái tùsuǒdǎozhīyàofāng
后天而老凋三光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
拼音: hòutiānérlǎodiāosān guāng
下视瑶池见王母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
韵脚:上四十五厚
拼音: xiàshìyáo chíjiàn wáng3

载玉女,过紫皇,紫皇乃赐白兔所捣之药方释义

【过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臥切,戈去聲。《玉篇》度也,越也。《正韻》超也。《易·繫辭》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。《禮·檀弓》過之者,俯而就之。《史記·贾生傳》自以爲過之,今不及也。又過失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宥過無大。《註》過者,不識而誤犯也。《前漢·文帝紀》俱去細過,偕歸大道。又罪愆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八柄,八曰誅,以馭其過。又責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聞大王有意督過之。又卦名。易大過,小過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古禾切,音戈。《廣韻》經也。《書·禹貢》東過洛汭,北過洚水。又過所也。《釋名》過

【紫皇】道教传说中最高的神仙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六五九引《秘要经》:“太清九宫,皆有僚属,其最高者,称太皇、紫皇、玉皇。”唐李白《飞龙引》之二:“载玉女,过紫皇,紫皇乃赐白兔所擣之药方。”元刘壎《隐居通议·诗歌四》:“紫皇一夕下纶旨,细祓丹铅勘文字。”

【紫皇】道教传说中最高的神仙。《太平御览》卷六五九引《秘要经》:“太清九宫,皆有僚属,其最高者,称太皇、紫皇、玉皇。”唐李白《飞龙引》之二:“载玉女,过紫皇,紫皇乃赐白兔所擣之药方。”元刘壎《隐居通议·诗歌四》:“紫皇一夕下纶旨,细祓丹铅勘文字。”

【赐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斯義切,思去聲。《說文》予也。《篇海》錫也。《禮·曲禮》三賜不及車馬。《註》三賜,三命也。《疏》受命卽受賜。又《玉藻》凡賜,君子與小人不同日。又《公羊傳·僖二年》虞郭之相救,非相爲賜。《註》賜,猶惠也。又《玉篇》賜,施也,空盡也。又姓。《玉海》齊大夫子賜之後。 《正字通》俗作,非。

【白兔】1.亦作“白菟”。白色的兔子。古代以为瑞物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下》:“日南徼外蛮夷献白雉、白兔。”《后汉书·桓帝纪》:“十一月,西河言白菟见。”《宋史·杨大异传》:“十世祖祥避地醴陵,因家焉。祥事亲孝,亲亡哀毁,泣尽继以血,庐墓终身,有白芝、白乌、白兔之瑞。”2.月亮的代称。传说月中有白兔,故称。北周庾信《宫调曲》之三:“金波来白兔,弱木下苍乌。”唐杜甫《八月十五夜月》诗之一:“此时瞻白兔,直欲数秋毫。”唐方干《岁晚苦寒》诗:“白兔没已久,晨鸡僵未知。”3.相传为秦始皇的骏马名。晋崔豹《古今注·鸟兽》:“

【所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疏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爽阻切,數上聲。《說文》伐木聲也。从斤,戶聲。又處所。《詩·鄭風》獻于公所。又《商頌》及爾斯所。又《漢制》車駕所在曰行在所。《蔡邕·獨斷》天子以四海爲家,故所在曰行在所。又《關西方言》致力于一事爲所。所謂絕利一源也。《書·無逸》君子所其無逸。又《召誥》王敬作所。又語辭。《論語》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。又誓辭。《論語》予所否者。《左傳·僖二十四年》所不與舅氏同心者。又指物之辭。《禮·檀弓》其高可隱也。《註》謂高四尺所。《前漢·疏廣傳》問金餘尙有幾所。《註》幾所,猶幾許也。《

【捣】《韻會》覩老切《正韻》都皓切,同擣。詳擣字註。

【之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止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眞而切,音枝。《說文》出也,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。一者,地也。《玉篇》是也,適也,往也。《禮·檀弓》延陵季子曰:若氣,則無不之也。又於也。《禮·大學》之其所親愛而辟焉。《註》之,適也。《朱傳》猶於也。又語助辭。《書·金縢》禮亦宜之。《禮·文王世子》秋冬亦如之。《正字通》凡之字,或句中,或語尾,或層出。如毛詩我之懷矣,共武之服,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,六句九之字,常華章左之左之,六句八之字,可以例推。又此也。《詩·周南》之子于歸。《註》之子,是子也。又變也。《

【药】《唐韻》以灼切《韻會》弋約切,音躍。《說文》治病草。《史記·三皇本紀》神農氏甞百草,始有醫藥。《急就篇註》草木、金石、鳥獸、蟲魚之類,堪愈疾者,總名爲藥。又《本草》芍藥。詳芍字註。又療也。《詩·大雅》多將熇熇,不可救藥。《莊子·天地篇》有虞氏之藥瘍也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藥氏,望出河内,後漢南陽太守藥崧,晉有牙門藥冲。又《韻會》式灼切,音鑠。灼藥,熱貌。《丘遲·思賢賦》心灼藥如傷。又旅灼切,音略。《張衡·南都賦》歸鴈鳴鵽,黃稻鱻魚,以爲勺藥。《註》勺藥,五味之和。藥音略。《西溪叢語》言勺藥者,乃以魚肉等

【方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府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分房切,音芳。《說文》倂船也。象兩舟省總頭形。或从水作汸。《詩·周南》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《傳》方,泭也。《釋文》小筏曰泭。《爾雅·釋水》大夫方舟。《註》倂兩船。《史記·酈食其傳》方船而下。《註》謂船也。又《易·坤卦》六二直方大。《註》地體安靜,是其方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圜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天道曰圓,地道曰方。方者主幽,圓者主明。又《易·觀卦》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敎。《疏》省視萬方。《詩·大雅》監觀四方。《周禮·天官·冢宰》辨方正位。《註》別四方。《

【天】〔古文〕兲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他前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他年切,腆平聲。《說文》顚也。至高在上,从一大也。《白虎通》鎭也,居高理下,爲物鎭也。《易·說卦》乾爲天。《禮·禮運》天秉陽,垂日星。荀子曰:天無實形,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。邵子曰:自然之外別無天。《程子遺書》天之蒼蒼,豈是天之形。視下亦復如是。《張子正蒙》天左旋,處其中者順之,少遲則反右矣。《朱子·語類》離騷有九天之說,諸家妄解云有九天。據某觀之,只是九重。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,裏面重數較軟,在外則漸硬,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,那裏轉得愈緊矣。○按天形如卵白。細

【老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盧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魯皓切,音栳。《說文》考也。七十曰老。从人毛匕,言須髮變白也。《禮·曲禮》七十曰老而傳。《公羊傳·宣十一年》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。《註》六十稱耋,七十稱老。又《詩·鄭風》與子偕老。《疏》沒身不衰也。《禮·祭義》貴老。爲其近于親也。又《周禮·地官·鄕老註》老,尊稱也。又《儀禮·聘禮》授老幣。《註》老賔之臣。《疏》大夫家臣稱老。又《禮·曲禮》國君不名卿老。《註》卿老亦卿也。又《禮·王制》天子之老。《註》老謂上公。又《禮·禮運》三老在學。《註》乞言,則受之三老。《左傳

【凋】《唐韻》都聊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丁聊切,音貂。《說文》半傷也。《木華·海賦》爲凋爲瘵。又《韻會》通作彫。《論語》歲寒,然後知松柏之後彫。又《正韻》通作雕。《晉書·李重傳》雕弊之迹。又《玉篇》力盡貌。

【三光】1.日、月、星。《庄子·说剑》:“上法圆天以顺三光,下法方地以顺四时,中和民意以安四乡。”汉班固《白虎通·封公侯》:“天有三光日月星,地有三形高下平。”晋葛洪《抱朴子·仁明》:“三光垂象者乾也,厚载无穷者坤也。”唐元稹《有酒》诗之四:“何三光之并照兮,奄云雨之冥冥。”《天雨花》第六回:“狗圈猪窠低小屋,不见三光日月星。”2.指日、月、五星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衡、太微、三光之廷。”司马贞索隐引宋均曰:“三光,日、月、五星也。”3.指房、心、尾三星宿。《礼记·乡饮酒义》:“立三宾以象三光。”郑玄注:“三光,

【下】〔古文〕丅《廣韻》胡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亥雅切,遐上聲。在下之下,對上之稱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本乎地者親下。又《說文》底也。《玉篇》後也。又賤也。又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始見于君,執摯至下。《鄭註》下謂君所。《賈疏》不言所而言下者。凡臣視袷已下,故言下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亥駕切,遐去聲。《正韻》降也,自上而下也。《易·屯卦》以貴下賤。《詩序》君能下下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下,落也。《郉疏》下者,自上而落也。草曰零,木曰落。又去也。《周禮·夏官·司士》歲登,下其損益之數。又《韻補》叶後五切,音戶。《詩·召南

【视】〔古文〕眡眎《集韻》時利切《韻會》是義切《正韻》時吏切,音嗜。《說文》瞻也。《博雅》明也。《易·履卦》視履考祥。《書·大甲》視遠惟明。又《字彙》看待也。《左傳·成三年》鄭賈人如晉,荀罃善視之。又《博雅》效也。《書·大甲》視乃厥祖。《疏》言當法視其祖而行之。又《小爾雅》比也。《左傳·襄二十七年》季武子使謂叔孫以公命,曰:視邾滕。《註》欲比小國。《禮·檀弓》公室視豐。《疏》言視者不正,相當比擬之辭也。又猶納也。《禮·坊記》君子於有饋者弗能見,則不視其饋。《註》不視,猶不納也。又猶敎也。《儀禮·鄕射禮》命釋獲者

【瑶池】1.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,西王母所居。《史记·大宛列传论》:“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餘里,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。其上有醴泉、瑶池。”《穆天子传》卷三:“乙丑,天子觴西王母於瑶池之上。”唐太宗《帝京篇》诗序:“忠良可接,何必海上神仙乎?丰镐可游,何必瑶池之上乎?”元关汉卿《裴度还带》第四折:“瑶池謫降玉天仙,今夜高门招状元。”郭小川《昆仑行》诗:“据说,西王母兴建瑶池,一古脑--用尽山中的流泉。”2.美池。多指宫苑中的池。唐陆扆《禁林闻晓莺》诗:“绣户惊残梦,瑶池囀好音。”

【见王】者。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:“时元帝世絶,而宣帝曾孙有见王五人,列侯广戚侯显等四十八人。”颜师古注:“王之见在者。”

【母】《唐韻》《廣韻》《正韻》莫厚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莫後切,音某。《廣雅》母,牧也。言育養子也。《釋名》冒也,含已生也。《增韻》慕也。嬰兒所慕也。《說文》从女,象懷子形。一曰象乳形。《蒼頡篇》其中有兩點,象人乳形。豎通者卽爲毋。《詩·小雅》母兮鞠我。又天地爲大父母。《書·泰誓》惟天地萬物父母。《易·說卦》乾,天也,故稱乎父。坤,地也,故稱乎母。《蔡邕·獨斷》天子父事天,母事地,兄事日,姊事月。又《老子·道德經》有名萬物之母。又日爲陽德之精,故稱日母。《枚乗·七發》流攬無窮。歸神日母。又元氣之本曰氣母。《莊子·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