暂别灵溪游五岳,不知重到又何年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不知重到又何年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:下平一先 拼音: bù|fǒuzhī zhòngdàoyòuhé|hē|hènián |
暂别灵溪游五岳 | 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: zànbié|bièlíng xīyóuwǔ yuè |
暂别灵溪游五岳,不知重到又何年释义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【知重】赏识;看重。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太傅东海王镇许昌,以王安期为记室参军,雅相知重。”唐康骈《剧谈录·元相国谒李贺》:“元和中,进士李贺善为歌篇,韩文公深所知重,於縉绅之间每加延誉。”元关汉卿《望江亭》第一折:“若有似俺男儿知重我的,便嫁他去也罢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三十:“﹝李生﹞通晓吏事,又且廉谨明干,甚为深州太守所知重。”
【到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都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刀號切,音倒。《爾雅·釋詁》到,至也。《疏》到者,自遠而至也。《詩·大雅》靡國不到。又姓。《韻會》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後。
【又】《唐韻》于救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尤救切《正韻》爰救切,音宥。《說文》手也。象形。三指者,手之多,略不過三也。《韻會》偏旁作。又《廣韻》又,猶更也。又《韻補》叶夷益切,音亦。復也。《詩·小雅》人之齊聖,飮酒溫克。彼昏不知,壹醉日富。各敬爾儀,天命不又。富音偪。
【何】《唐韻》胡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寒歌切,賀平聲。曷也,奚也,孰也,詰詞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禹曰何。《詩·小雅》夜如何其。又誰何。猶言莫敢如何也。《賈誼·過秦論》利兵而誰何。又未多時曰無何,亦曰無幾何。《史記·曹參傳》居無何,使者果召參。又《前漢·袁盎傳》南方濕,君能日飮,無何,可免禍也。《註》無何,言更無餘事也。又《南史·西域傳》西域呼帽爲突何。又《古今樂錄》羊無夷伊那何,皆曲調之遺聲。又國名。《隋書》西域有何國。又姓。又娙何,漢女官名,秩比二千石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下可切,賀上聲。同荷。儋也,負也。
【年】漢典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
【暂】《唐韻》藏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昨濫切,音鏨。《說文》不久也。《類篇》須臾也。《書·盤庚》暫遇姦宄。《左傳·僖三十三年》婦人暫而免諸國。《註》暫,猶卒也。 《五經文字》暫作蹔,訛。
【别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方別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筆別切《正韻》必列切,鞭入聲。《說文》分解也。《玉篇》分別也。《增韻》辨也。《禮·曲禮》日月以告君,以厚其別也。《爾雅·釋山》小山別大山,鮮。《疏》謂小山與大山不相連屬者名鮮。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宰庖之切割分別也。《晉·仲長敖覈性賦》同稟氣質,無有區別。又傅別,謂券書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小宰》八成,聽稱責以傳別。《註》鄭曰:爲大手書於一札,中字別之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皮列切《正韻》避列切,便入聲。《玉篇》離也。《增韻》解也,訣也。《江淹·別賦》黯然銷者,惟別而已矣
【灵溪】。1.对溪流的美称。晋郭璞《游仙诗》之一:“灵谿可潜盘,安事登云梯。”晋支遁《咏怀诗》之四:“灵溪无惊浪,四岳无埃尘。”北周庾信《至老子庙应诏》诗:“三门临苦县,九井对灵谿。”唐李华《仙游寺》诗:“灵谿自兹去,紆直互纷纠。”2.水名。在浙江天台西北。《文选·孙绰<游天台山赋>》:“过灵溪而一濯,疏烦想於心胸。”李善注:“灵溪,溪名也。”唐李白《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》诗:“灵溪恣沿越,华顶殊超忽。”唐陆龟蒙《和袭美腊后送内大德从勗游天台》:“应缘南国尽南宗,欲访灵溪路暗通。”自注:“溪在天台山下。”3.水名
【游】〔古文〕汓《唐韻》以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夷周切,音猷。水名。《水經注》淮水於淮浦縣枝分,北爲游水。又浮行也。《爾雅·釋水》順流而下曰遡游。《詩·秦風》遡游從之。又《周禮·天官》閽人,王宮每門四人,囿游亦如之。《註》游,離宮也。又《管子·首憲篇》分理以爲十游,游爲之宗。又《尚書·考靈曜》地有四游,常動而人不知。又玩物適情之意。《禮·少儀》士依於德,游於藝。又閒曠也。《禮·王制》無游民。又自適貌。《詩·小雅》愼爾優游。又枝葉扶疏貌。《詩·鄭風》隰有游龍。《傳》龍紅草也。《箋》游,猶放縱也。言紅草放縱枝葉于隰中
【五岳】。1.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。古书中记述略有不同。(1)指东岳泰山、南岳衡山、西岳华山、北岳恒山、中岳嵩山。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:“以血祭祭社稷、五祀、五岳。”郑玄注:“五岳,东曰岱宗、南曰衡山、西曰华山、北曰恒山、中曰嵩高山。”《史记·封禅书》、《汉书·郊祀志》说同。《初学记》卷五引《纂要》:“嵩、泰、衡、华、恒,谓之五岳。”今所言五岳,即指此五山。(2)指东岳泰山、南岳霍山、西岳华山、北岳恒山、中岳嵩山。《尔雅·释山》:“泰山为东岳,华山为西岳,翟山为南岳,恒山为北岳,嵩高为中岳。”郭璞注:“﹝霍山﹞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