簪缨非宿好,文史弃前言

簪缨非宿好,文史弃前言

诗句读音
文史弃前言平仄:平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wén shǐqìqián yán
簪缨非宿好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
韵脚:上三十二晧
拼音: zān yīngfēisù|xiǔ|xiùhǎo|hào

簪缨非宿好,文史弃前言释义

【文史】1.文书记事。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:“僕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,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,固主上所戏弄,倡优畜之,流俗之所轻也。”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年十三学书,三冬文史足用。”2.指文学、史学的著作或知识。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时序》:“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,孙干之辈。”《北史·山伟传》:“伟涉猎文史,孝明初,元匡为御史中尉,以伟兼侍御史。”唐杜甫《送李校书二十六韵》:“十五富文史,十八足宾客。”清孙枝蔚《送王金铉归里》诗:“晋世擅风流,汉贤足文史。”3.指诗话、文评之类的书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四》“丁部集录总

【弃】《說文》古文棄字。《左傳·襄四年》是弃也。《史記·周本紀》周后稷名弃,其母姜原欲弃之,因名曰弃。餘詳木部八畫。(棄)〔古文〕弃《唐韻》詰利切《韻會》磬致切《正韻》去冀切,音器。《說文》捐也。《爾雅·釋言》忘也。《詩·周南》不我遐棄。《禮·冠禮·祝辭》棄爾幼志,順爾成德。(棄)漢典考證:〔《爾雅·釋詁》忘也。〕 謹照原書釋詁改釋言。〔《詩·召南》不我遐棄。〕 謹照原書召南改周南。 考證:〔《爾雅·釋詁》忘也。〕 謹照原書釋詁改釋言。〔《詩·召南》不我遐棄。〕 謹照原書召南改周南。

【前言】1.前人的言论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夫必追择前言,求善以终。”三国魏嵇康《声无哀乐论》:“今若復谓之诬罔,则前言往记,皆为弃物,无用之地。”宋俞文豹《吹剑四录》:“始余作此编,盖即前言往事,辨证发明,以庽劝戒之意。”清龚自珍《己亥杂诗》之三○二:“多识前言畜其德,莫抛心力贸才名。”2.以前说过的话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偃之言是也,前言戏之耳。”唐刘禹锡《乐天示过敦诗旧宅有感一篇吟之泫然追想昔事因成继和以寄苦怀》:“忽忆前言更惆悵,丁寧相约速悬车。”所云平史超《东进东进》第七场:“陈将军,听说省韩终于撕下伪装

【簪缨】的冠饰。比喻显贵。南朝梁萧统《锦带书十二月启·姑洗三月》:“龙门退水,望冠冕以何年?鷁路頽风,想簪缨於几载?”唐李白《少年行》之三:“遮莫姻亲连帝城,不如当身自簪缨。”《明史·儒林传序》:“其他簪缨逢掖,奕叶承恩,亦儒林盛事也。”茅盾《动摇》三:“陆家可说是世代簪缨的旧族。”

【非】《唐韻》甫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匪微切,音飛。《說文》違也。从飛下翄,取其相背。《玉篇》不是也。《書·說命》無恥過作非。《易·繫辭》辨是與非。又《玉篇》下也。又《玉篇》隱也。又《增韻》訾也。《孝經·五章》非聖人者無法,非孝者無親。又《玉篇》責也。《前漢·魏相傳》使當世責人非我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非山之首,其上多金玉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非子,伯益之後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尾切,音斐。《集韻》本作誹。謗也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不入言而腹非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作腹誹。又《鼂錯傳》非謗不治。《註》非,讀曰誹。又《韻會

【宿】〔古文〕夙《廣韻》息逐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息六切,音夙。《說文》止也。《玉篇》夜止也,住也。《詩·周頌》有客宿宿,有客信信。《註》一宿曰宿,再宿曰信。《周禮·地官》三十里有宿,宿有路室。又星宿各止其所,故名宿。二十八宿,亦名二十八次。次,舍也。《釋名》宿,宿也,言星各止住其所也。又《增韻》安也,守也。《左傳·昭二十九年》官宿其業。《註》宿,安也。又《周禮·宮正註》諸吏直宿,謂職王宮之守衞者。又《廣韻》素也。《史記·信陵傳》晉鄙嚄咤宿將。又《莊子·列傳》雖當世宿學,不能自解免也。又國名。《春秋·隱二年》及宋人

【好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呼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許皓切,蒿上聲。美也,善也。《詩·鄭風》琴瑟在御,莫不靜好。又相善也。《詩·衞風》永以爲好也。又好會也。《周禮·春官》琬圭以結好。《左傳·文十二年》藉寡君之命,結二國之好。又人名。張好好,年十三,姣麗善歌,杜牧置樂籍中。見《唐書·杜牧傳》。又曲名。武夷君于山頂會鄕族,仙樂競奏,唱人閒好。見《武夷山志》。又《廣韻》呼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虛到切,音耗。《說文》愛而不釋也。女子之性柔而滯,有所好,則愛而不釋,故於文,女子爲好。《詩·唐風》中心好之。又孔也。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