斋心无外事,定力见前身
斋心无外事,定力见前身释义
【定力】五力之一。伏除烦恼妄想的禅定之力。见《杂阿含经》卷二六。《无量寿经》卷下:“定力、慧力、多闻之力。”唐钱起《题延州圣僧穴》诗:“定力无涯不可称,未知何代坐禪僧。”2.借指处变和把握自己的意志力。宋赵善璙《自警篇·善处事》:“或问张无垢,仓卒中患难中处事不乱,是其才耶?抑其职耶?先生曰:‘未必才识了得,必其胸中器局不凡,素有定力。不然,胸中先乱,何以临事?’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一回:“一个乡里的妈妈儿,他可晓得甚么叫作恒心,又可晓得甚么叫作定力?”冰心《超人》:“何彬看完了,捧着花儿,回到床前,什么定力都尽
【见】《唐韻》《廣韻》古甸切《集韻》《類篇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經電切,堅去聲。《說文》視也。从目从儿。《易·乾卦》飛龍在天,利見大人。《疏》德被天下,爲萬物所瞻覩。《書·立政》灼見三有俊心。《禮·王制》問百年者就見之。《周禮·春官》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,春見曰朝,夏見曰宗,秋見曰覲,冬見曰遇,時見曰會,殷見曰同。《註》此六禮者,以諸侯見王爲義。《史記·五帝紀》舜擇吉月日,見四嶽、諸牧、班瑞。《前漢·東方朔傳》未得省見。《註》言不爲所拔識也。又《通鑑》漢武帝元光五年,張湯、趙禹定律令,務在深文,作見知法。詳矢部知字註
【前身】佛教语。犹前生。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祜年五岁,时令乳母取所弄金环,乳母曰:‘汝先无此物。’祜即诣邻人李氏东垣桑树中探得之。主人惊曰:‘此吾亡儿所失物也,云何持去!’乳母具言之,李氏悲惋。时人异之,谓李氏子则祜之前身也。”唐白居易《昨日复今辰》诗:“所经多故处,却想似前身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一○三回:“离别来十九载,面色如旧,必是修炼有成,未肯将前身説破。”王仲荦《魏晋南北朝史》第十章第二节:“陶弘景虽然是道教徒,但他晚年宣扬自己前身是佛教中的胜力菩萨投胎下凡来渡众生的。”参见“前生”。2.指事物演变中原来的组
【斋心】祛除杂念,使心神凝寂。《列子·黄帝》:“退而閒居大庭之馆,斋心服形。”宋王禹偁《李太白真赞并序》:“有时沐肌濯髮,斋心整衣,屏妻孥,清枕簟,馨鑪以祝。”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入道》:“你们两廊道众,斋心肃立;待我焚香打坐,闭目静观。”
【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釋文》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《藝苑雄黃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廣韻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(無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扶切《廣韻》武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微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書·舜典》剛而無虐,而無傲。又《益
【外事】指外土诸侯奉行王事。《书·康诰》:“外事,汝陈时臬,司师兹殷罚有伦。”孔传:“言外土诸侯奉王事,汝当布陈是法,司牧其众及此殷家刑罚有伦理者兼用之。”一说谓在外朝听狱之事。参见清孙星衍《尚书古今文注疏》。亦指境外之事。《左传·文公十三年》:“中行桓子曰:‘请復贾季,能外事,且由旧勋。’”孔颖达疏:“贾季……能知外竟之事。”2.古代指郊祭或田猎之事。亦指对外联合或用兵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外事以刚日,内事以柔日。”郑玄注:“出郊为外事。”孔颖达疏:“外事,郊外之事也……崔灵恩云:外事,指用兵之事。”孙希旦集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