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冠峨峨伟笏佩,斗以玄白为裳衣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斗以玄白为裳衣 | 平仄:仄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: dǒu|dòuyǐxuánbáiwéi|wèicháng yī |
长冠峨峨伟笏佩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仄 仄 韵脚:去十八隊 拼音: cháng guāné éwěihù4 |
长冠峨峨伟笏佩,斗以玄白为裳衣释义
【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當口切,音陡。《說文》大升也。《羣經音辨》升十之也。《史記·李斯傳》平斗斛度量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斗者,聚升之量也。又宿名。《春秋·運斗樞》第一至第四爲魁,第五至第七爲杓,合爲斗。居隂播陽,故稱北斗。《易·豐卦》日中見斗。《疏》日中盛明之時,而斗星顯見。《詩·小雅》維北有斗。《疏》維此天上,其北則有斗星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北斗七星,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也。《又》衡殷南斗。《註》南斗六星爲天廟,丞相大宰之位。又酒器。《詩·大雅》酌以大斗。《疏》大斗長三尺,謂其柄也。蓋從大
【以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養里切,怡上聲。爲也。《論語》視其所以。又因也。《詩·邶風》何其久也,必有以也。《左傳·昭十三年》我之不共,魯故之以。《註》以魯故也。《列子·周穆王篇》宋人執而問其以。又用也。《論語》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又《左傳·僖二十六年》凡師能左右之曰以。《易·師卦》能以衆正。又《詩·周頌》侯彊侯以。《註》彊民有餘力來助者,以閒民轉移執事者。又同已。《孟子》無以,則王乎。又古以與聲相通。《禮·燕禮》君曰:以我安。《註》猶與也。《魏書·李順傳》此年行師,當克以不。《韓愈·剝啄行》凡今之人,急名以官
【白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旁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薄陌切,音帛。《說文》西方色也。隂用事,物色白。从入合二,二隂數也。《釋名》啓也。如水啓時色也。《爾雅·釋天》秋爲白藏。《疏》秋之氣和,則色白而收藏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書繪之事,西方謂之白。《書·禹貢》冀州,厥土惟白壤。靑州,厥土白墳。又《禮·檀弓》殷人尚白。又《增韻》素也。潔也。《易·賁卦》白賁无咎。《註》其質素,不勞文飾也。又《說卦》巽爲白。《疏》風吹去塵,故潔白也。又明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當室之白。《註》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。《荀子·正名篇》說不行,則白
【裳衣】衣。亦泛指衣服。《诗·齐风·东方未明》:“东方未晞,颠倒裳衣。”《礼记·中庸》:“春秋脩其祖庙,陈其宗器,设其裳衣,荐其时食。”郑玄注:“裳衣,先祖之遗衣服也。”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印度总述》:“外道服饰,纷杂异製……裳衣无定,赤白不恒。”清王士禛《带经堂诗话·考证·字义》:“韩退之诗多倒用成字,盖本诸《三百篇》,孙季昭《示儿编》所拈,如中林、中谷、中河、中路、中田、家室、裳衣。”典
【长冠】戴冠名。《后汉书·舆服志下》:“长冠,一曰斋冠,高七寸,广三寸,促漆纚为之,制如板,以竹为里。初,高祖微时,以竹皮为之,谓之‘刘氏冠’。”
【峨峨】亦作“峩峨”。1.高貌。《文选·<楚辞·招魂>》:“增冰峨峨,飞雪千里些。”吕向注:“峨峨,高皃。”汉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九嵕嶻嶭,南山峩峩。”唐韦应物《拟古诗》之三:“峩峩高山巔,浼浼青川流。”元张可久《寨儿令·题昭君出塞图》曲:“羽盖峨峨,虎皮驮驮。”苏曼殊《燕子龛随笔》:“﹝王子﹞傅粉涂脂,峨峨云髻,状若好女焉。”2.盛壮,盛美。《诗·大雅·棫朴》:“济济辟王,左右奉璋。奉璋峨峨,髦士攸宜。”毛传:“峨峨,盛壮也。”清王士禄《顾云美八分书歌》:“当年海内无干戈,留都之物尤峨峨。”
【伟】《唐韻》于鬼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羽鬼切,音韙。《說文》奇也。《徐曰》人才傀偉。《增韻》大也。《史記·平世家》張負旣見之喪所。獨視偉平。《韓詩外傳》仁者好偉,和者好粉。又姓。漢光祿勲偉璋。又《正韻》于貴切,音胃。《陸機·文賦》彼榛楛之勿翦,亦蒙榮於集翠。綴下里於白雪,吾亦濟夫所偉。
【笏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呼骨切,音忽。公及士所搢也。《禮·玉藻》笏,天子以球玉,諸侯以象,大夫以魚須文竹,士以竹本象可也。笏度二尺有六寸,其中博三寸,其殺六分而去一。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,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。《左傳·桓二年》袞冕黻珽。《註》珽,玉笏也,若今吏之持簿。《晉書·輿服志》古者貴賤皆執笏,有事則搢之于腰帶。《釋名》笏,忽也,備忽忘也。《廣韻》笏,一名手版,品官所執。《輿服雜事》五代以來,惟八座尚書執笏,以筆綴手版頭,紫囊裹之。其餘王公、卿、士但執手版,主于敬。不執筆,示非記事官也。《正字通
【佩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蒲昧切《正韻》步昧切,音悖。《釋名》佩,倍也。言其非一物,有陪貳也。一德佩,一事佩。《詩·鄭風》知子之來之,雜佩以贈之。《傳》雜佩者,珩璜琚瑀衝牙之類。《左傳·閔二年》晉狐突曰:佩衷之旗也。《禮·玉藻》古之君子必佩玉,右徵角,左宮羽。《又》天子佩白玉,公侯佩山玉,大夫佩水蒼玉,世子佩瑜玉,士佩瓀玫。《又》凡帶必有佩玉,唯喪否。又《論語》去喪無所不佩。又《白虎通》農夫佩耒耜,工匠佩斧,婦人佩鍼縷。又水縈紆謂之佩。《水經注》鮑丘水北佩謙澤,眇望無垠。又蘭渠川水出自北山,帶佩衆溪南流注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