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籍简介

张籍简介

张籍(768─830),字文昌,原籍吴郡(今江苏省苏州市),后移居和州(今安徽省和县)。

贞元十四年进士,曾任太常寺太祝、水部员外郎、国子司业等官职。

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。

张籍早年生活贫苦,后来官职也较低微。

他所生活的时代,正是代宗李豫、德宗李适统治时期,统治阶级横征暴敛,拚命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。

张籍由于社会地位较低,有机会接触中下层社会生活,对实现有较深刻的认识。

因此,他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,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。

他的乐府诗,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,勇于暴露现实,给予元稹、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以极其有力的推动。

除乐府诗外,他的五言古诗也不乏感深意远之作;近体不事雕饰,轻快自然。

张籍相关资料

张籍生平

贞元初,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,后回和州。贞元十二年(796年),孟郊至和州,访张籍。贞元十四年,张籍北游,经孟郊介绍,在汴州认识韩愈。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,荐张籍,贞元15年在长安进士及第。元和元年(806年)调补太常寺太祝,与白居易相识,互相切磋,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张籍为太祝10年,因患目疾,几乎失明,明人称为“穷瞎张太祝”。元和十一年,转国子监助… 详细介绍

张籍诗集

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。40岁前为早期。40-50岁为中期,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。50岁后为晚期。这时生活逐渐安定,除仍写乐府歌行外,多作近体诗。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。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,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。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。和当时的王建齐名,世称“张王”。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,同情… 详细介绍

张籍轶事

据冯贽《云仙散录》中记载,晚唐诗人张籍曾因为迷恋杜甫诗歌,把杜甫的名诗一样一样地烧掉,烧完的纸灰拌上蜂蜜,一天早上吃三匙。一天,张籍的朋友来拜访他,看到张籍正在拌纸灰,很是不解,就问道:“张籍,你为什么把杜甫的诗烧掉,又拌上蜂蜜吃了呢?”张籍说:“吃了杜甫的诗,我便能写出和杜甫一样的好诗了!”好友哈哈大笑。

张籍的热门古诗

赠华严院僧

一身依止荒闲院,烛耀窗中有宿烟。
遍礼华严经里字,不曾行到寺门前。

不食姑(一作赠山中女道士)

几年山里住,已作绿毛身。护气常稀语,存思自见神。
养龟同不食,留药任生尘。要问西王母,仙中第几人。

和韦开州盛山十二首。茶岭

紫芽连白蕊,初向岭头生。自看家人摘,寻常触露行。

喜王六同宿

十八年来恨别离,唯同一宿咏新诗。
更相借问诗中语,共说如今胜旧时。

游襄阳山寺

秋色江边路,烟霞若有期。寺贫无利施,僧老足慈悲。
薜荔侵禅窟,虾蟆占浴池。闲游殊未遍,即是下山时。

张籍的诗词全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