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江千里天堑,讵能踏一枝芦

长江千里天堑,讵能踏一枝芦

诗句读音
长江千里天堑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仄
拼音: cháng jiāngqiān lǐtiān qiàn
讵能踏一枝芦平仄:仄 平 平 平 平 平
拼音: jù néngtàyīzhī|qílú

长江千里天堑,讵能踏一枝芦释义

【长江】泛指长的江流。宋曾巩《道山亭记》:“福州治侯官……其地於闽为最平以广,四出之山皆远,而长江在其南,大海在其东。”2.水名。古专称江,后以江为大川的通称,始称长江。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。流经青海、西藏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等省区,在上海市入东海。全长6300公里,为中国第一大河,世界第三大河。典

【千里】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:“师之所为,郑必知之,勤而无所,必有悖心,且行千里,其谁不知。”《后汉书·公孙瓒传》:“今吾诸营楼樐千里,积谷三百万斛,食此足以待天下之变。”唐孟郊《喜雨》诗:“朝见一片云,暮成千里雨。”

【天堑】亦作“天壍”。1.天然的壕沟。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。多指长江。《隋书·五行志下》:“长江天堑,古以为限隔南北,今日北军,岂能飞渡耶?”唐李白《金陵》诗之一:“金陵空壮观,天堑浄波澜。”金邓千江《望海潮·上兰州守》词:“云雷天壍,金汤地险,名藩自古皋兰。”明张四维《双烈记·酋困》:“一则有长江天堑之险,二则有元帅甲兵之勇。”毛泽东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词:“一桥飞架南北,天堑变通途。”2.指别的江河。宋柳永《望海潮》词:“云树绕隄沙,怒涛卷霜雪,天堑无涯。”此指钱塘江。金李汾《汴梁杂诗》之三:“天堑波光摇落日,

【讵能】朝梁江淹《休上人怨别》诗:“宝书为君掩,瑶瑟詎能开。”宋周煇《清波别志》卷中:“顾求书之詔屡下,天下家藏,詎能悉上册府!”清纳兰性德《桑榆墅同梁汾夜望》诗:“丝竹在东山,怀哉詎能忘。”

【踏】《廣韻》他合切《集韻》託合切,音塔。《玉篇》足著地也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達合切,音沓。踐也。《說文》本作蹋。今文作踏。或作蹹。《郭茂倩·樂府》有踏歌詞、踏歌行。

【一】〔古文〕弌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於悉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益悉切,漪入聲。《說文》惟初大始,道立於一。造分天地,化成萬物。《廣韻》數之始也,物之極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一地二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道生一,一生二。又《廣韻》同也。《禮·樂記》禮樂政,其極一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韓生推詩之意,而爲內外傳數萬言,其語頗與齊魯閒殊,然其歸一也。又少也。《顏延之·庭誥文》選書務一不尚煩密。《何承天·答顏永嘉書》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。又《增韻》純也。《易·繫辭》天下之動貞夫一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天得一以淸,地得一以寧,神得一以靈,谷得一以

【枝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章移切《正韻》旨而切,音支。《說文》木別生條也。《徐曰》自本而分,故曰別生。《廣韻》枝柯也。《左傳·隱八年》疏枝布葉分。又散也。《易·下繫》中心疑者其辭枝。又與支通。《詩·大雅》本支百世。左傳作本枝。又支持也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諸將懾服,莫敢枝梧。《瓚曰》小柱爲枝,斜柱爲梧。又干支亦作幹枝。《博雅》甲乙爲幹。幹者,日之神也。寅卯爲枝。枝者,月之靈也。又手節曰枝。《孟子》爲長者折枝。《趙岐註》折枝,按摩手節也。又《管子·度地篇》水別于他水,入于大水及海者,命曰枝水。又枝江,縣名。《前漢

【芦】《集韻》與芐同。或作,非。(蘆)《唐韻》落胡切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龍都切,音盧。《說文》蘆菔也。一曰薺根。《爾雅·釋草》葖,蘆萉。又《玉篇》葦之未秀者爲蘆。又藥名。《本草》黎蘆,一名蔥葵。又城名。《北史·皮豹子傳》宋以文德爲武都王,守葭蘆城。又水名。《水經注》長蘆水又東徑九門波故縣也。又關名。《杜甫詩》少留周家窪,欲出蘆子關。又《集韻》淩如切,音閭。亦藥名。《本草》漏蘆。《博雅》飛廉,漏蘆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