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女青盖金羁马,也有农家此乐无

长女青盖金羁马,也有农家此乐无

诗句读音
长女青盖金羁马平仄:平 仄 平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cháng nǚqīng gàijīn jīmǎ
也有农家此乐无平仄: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上平十虞
拼音: yěyǒu|yòunóng jiācǐ4|4|4|4wú

长女青盖金羁马,也有农家此乐无释义

【长女】排行最大的女儿。《易·说卦》:“巽一索而得女,故谓之长女。”《淮南子·墬形训》:“有娀在不周之北,长女简翟,少女建疵。”

【青盖】盖。汉制用于皇太子、皇子所乘之车。《后汉书·舆服志上》:“皇太子、皇子皆安车,朱班轮,青盖。”《晋书·舆服志》:“﹝天子之法车﹞青盖,黄为里,谓之黄屋。”宋范成大《归州竹枝歌》之二:“竹篱茅舍作晚市,青盖黄旗称使君。”清蒋士铨《香祖楼·觞芰》:“云锦天机倩谁裁,贪看红粧青盖。”2.借指帝王。汉阮瑀《琴歌》:“青盖巡九州,在东西人怨。”《文选·陆倕<石阙铭>》:“青盖南洎,黄旗东指。”李善注:“言帝祚南迁。”清顾炎武《太平》诗:“云拥白龙来戍垒,日随青盖落江津。”王蘧常汇注:“此言弘光之槛送北京也。”3.宋

【金羁】亦作“金覊”。1.金饰的马络头。三国魏曹植《白马篇》:“白马饰金羈,连翩西北驰。”五代牛峤《柳枝》词:“金羈白马临风望,认得羊家静婉腰。”明何景明《七述》:“控以宝铰,缠以金覊。”2.借指马。唐李白《秋日鲁郡尧祠宴别》诗:“鲁酒白玉壶,送行驻金羈。”宋梅尧臣《次韵王景彝正月十六夜省宿过景灵街》:“自跃金覊来宿省,从他锦帐欲夸人。”清魏允枚《苏幙遮·同香岩晓发平原》词:“缓控金羈,满路霜华滑。”

【马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莫下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母下切,麻上聲。《說文》怒也,武也。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。《玉篇》黃帝臣相乗馬。馬,武獸也,怒也。《正韻》乗畜。生於午,稟火氣。火不能生木,故馬有肝無膽。膽,木之精氣也。木臓不足,故食其肝者死。《易·說卦傳》乾爲馬。《疏》乾象天,天行健,故爲馬。《春秋·說題辭》地精爲馬。《春秋·考异記》地生月精爲馬。月數十二,故馬十二月而生。《周禮·夏官·馬質》掌質馬,馬量三物,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,皆有物賈。又《校人》掌王馬,辨六馬之屬。凡大祭祀,朝觐,會同,毛馬而頒之。

【也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羊者切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以者切,音野。語已辭。《說文徐註》語之餘也。凡言也,則氣出口下而盡。《玉篇》所以窮上成文也。《廣韻》語助之終。柳宗元曰:決辭也。又發語辭。《岑參詩》也知鄕信曰應疎。又姓。明也伯先。又《劉攽曰》詞人多以也字作夜音讀。《杜甫詩》靑袍也自公,是也。又《正韻》養里切,同迤。又《六書正譌》古文匜字。註詳匚部三畫。

【有】〔古文〕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
【农家】田家,从事农业的人家。五代颜仁郁《农家》诗:“时人不识农家苦,将谓田中穀自生。”宋陆游《岳池农家》诗:“春深农家耕未足,原头叱叱两黄犊。”朱德《南昌过春节》诗:“晚看採茶戏,夫妻同《秧麦》,农家遗古调,姊妹《双拜月》。”2.战国时期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派别。主张劝耕桑,以足衣食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列为“九流”之一。典

【此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雌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淺氏切,音佌。《說文》止也。从止从匕。匕,相比次也。《徐曰》匕,近也。近在此也。《爾雅·釋詁疏》此者,彼之對。《詩·周頌》在彼無惡,在此無斁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去彼取此。又《六書故》此猶兹也,斯也。《大學》此謂知本。

【乐】《唐韻》五角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逆角切,音岳。《說文》五聲八音之總名。《書·舜典》夔,命女典樂,敎胄子。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《易·豫卦》先王作樂崇德,殷薦之上帝,以配祖考。《禮·樂記》大樂與天地同和。又鐘鼓、羽籥、干戚,樂之器也。屈伸、俯仰、綴兆、舒疾,樂之文也。《孝經》移風易俗,莫善于樂。又姓。《左傳》晉大夫樂王鮒,《戰國策》燕樂毅。複姓。《孟子》樂正裘。又《唐韻》盧各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歷各切,音洛。喜樂也。《通論》喜者主於心,樂者無所不被。《易·繫辭》樂天知命。《孟子》與民同

【无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,亡也。奇字,无通。王育說,天屈西北爲无。《易·乾卦》无咎。《釋文》无音無。易內皆作此字。《藝苑雄黃》无亦作亡。古皆用亡无,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。詩、書、春秋、禮記、論語本用无字,變篆者變爲無,惟易、周禮盡用无。然論語亡而爲有,我獨亡,諸無字,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,故不改也。又《廣韻》莫胡切,音模。南无,出《釋典》。(無)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武扶切《廣韻》武夫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微夫切,音巫。《說文》亡也。《玉篇》不有也。《書·舜典》剛而無虐,而無傲。又《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