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台玉颜年十六,小来能唱西梁曲

章台玉颜年十六,小来能唱西梁曲

诗句读音
小来能唱西梁曲平仄: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
韵脚:入三燭
拼音: xiǎo láinéng|nàichàngxī2qū|qǔ
章台玉颜年十六平仄:平 平 仄 平 平 平 仄
韵脚:入一屋
拼音: zhāng táiyù yánniánshíliù|lù

章台玉颜年十六,小来能唱西梁曲释义

【小来】从小;年轻时。唐李颀《杂曲歌辞·缓歌行》:“小来攀贵游,倾财破产无所忧。”唐杜甫《送李校书二十六韵》:“小来习性懒,晚节慵转剧。”《古今小说·滕大尹鬼断家私》:“常言道:‘小来穿綫,大来穿绢。’若小时穿了绢,到大来綫也没得穿。”

【能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正韻》奴登切,音儜。《說文》熊屬,足似鹿。能獸堅中,故稱。賢能而疆壯者稱能傑也。《徐曰》堅中,骨節實也。又《廣韻》善也。《增韻》勝任也。《書·大禹謨》汝惟不矜,天下莫與汝爭能。又《正字通》順習也。《詩·大雅》柔遠能邇。又《廣韻》奴來切《正韻》囊來切,音。三足龞。《爾雅·釋魚》龞三足,能。《註》山海經,從山多三足龞,今陽羨縣君山池亦有之。又與台通。三能,星名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魁下六星,兩兩相比,名曰三能。《註》作三台。又《正字通》乃帶切,音柰。姓也。唐能延壽,能元皓,宋能迪。又與耐通。《前

【唱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尺亮切,音厰。《說文》導也。《玉篇》禮記曰:一唱而三歎。○按《樂記》今本作倡。又《廣韻》發歌也。《廣韻》亦作誯。《集韻》亦作昌。

【西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先稽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先齊切,音粞。《類篇》金方也。《說文》鳥在巢上也。日在西方而鳥栖,故因以爲東西之西篆。文作,象形也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少隂者西方,西遷也。隂氣遷落物,於時爲秋。《尚書·大傳》西方者何,鮮方也。或曰鮮方,訊訊之方也。訊者,訊人之貌。又地名。《晉書·地理志》西郡。《韻會》唐置西州。又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》西氏。《姓苑》西門豹之後,改爲西。又《集韻》相咨切,音私。義同。又《篇海》蘇前切,音先。《前漢·郊祀歌》象載瑜,白集西,食甘露,飮榮泉。《後漢·趙壹傳·窮鳥賦》幸賴大

【梁】〔古文〕渿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呂張切《正韻》龍張切,音良。《說文》水橋也。《禮·月令》孟冬謹關梁。《詩·大雅》造舟爲梁。《爾雅·釋地》梁莫大于溴梁。又石絕水爲梁。《詩·衞風》在彼淇梁。《禮·王制》獺祭魚,然後虞人入澤梁。又魚梁,水堰也。堰水爲關空,承之以笱,以捕魚。梁之曲者曰罶。《詩·齊風》敝笱在梁。《小雅》胡逝我梁。又《爾雅·釋地》隄謂之梁。又屋脊柱曰棟,負棟曰梁。《爾雅·釋宮》楣謂之梁。又冠梁,冠上橫脊也。《漢大官令》冠兩梁。又陸梁。《揚雄·甘泉賦》帶干將而秉玉戚兮,飛蒙茸而走陸梁。《註》陸梁,亂

【曲】《廣韻》丘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區玉切,音。《說文》象器受物之形。《易·繫辭》曲成萬物而不遺。《疏》屈曲委細。《書·洪範》木曰曲直。《傳》木可以揉曲直。又《詩·秦風》亂我心曲。《傳》心曲,委曲也。《禮·曲禮·釋文》曲禮,委曲說禮之事。又《禮·中庸》其次致曲。《註》曲,猶小小之事。《朱註》一偏也。又《說文》或說蠶簿。《禮·月令》具曲植籧筐。《註》所以養蠶器也。曲,簿也。《前漢·周勃傳》以織簿曲爲生。《註》葦簿爲曲也。又樂曲。《宋玉·對楚王問》是其曲彌高,其和彌寡。又姓。《史記·蒙恬傳》御史曲宮。又《集韻》顆羽

【章台】1.即章华台。春秋时楚国离宫。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及即位,为章臺之宫,纳亡人以实之。”杜预注:“章臺,南郡华容县。”2.战国时秦宫中台名。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今乃欲西面而事秦,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於章臺之下矣。”鲍彪注:“秦臺,在咸阳。”3.汉长安街名。《汉书·张敞传》:“敞无威仪,时罢朝会,过走马章臺街,使御史驱,自以便面拊马。”颜师古注:“孟康曰:‘在长安中。’臣瓚曰:‘在章臺下街也。’”唐李贺《马》诗:“空知有善相,不解走章臺。”宋张孝祥《减字木兰花·江阴州治漾花池》词:“爱而不见,立马章臺空便面

【玉颜】1.形容美丽的容貌。多指美女。战国楚宋玉《神女赋》:“貌丰盈以庄姝兮,苞温润之玉颜。”南朝宋鲍照《拟古·拟<青青河畔草>》诗:“明志逸秋霜,玉颜艳春红。”唐王昌龄《长信秋词》之三:“玉颜不及寒鸦色,犹带昭阳日影来。”清郑文焯《谒金门》词:“早是君心难恃,恨不玉颜先悴。”2.对尊长容颜的敬称。《燕丹子》卷中:“丹得侍左右,覩见玉颜,斯乃上世神灵保佑燕国,令先生(田光)设降辱焉。”3.形容不老的容颜。唐元稹《台中鞫狱忆旧事》诗:“忆在开元观,食柏练玉颜。”明宋濂《杂体诗·效陆平原》:“君餐发灵和,神滋生玉颜。

【年】漢典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考證:〔又叶禰因切,音民。〕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。謹照音義民改紉。

【十】《唐韻》《韻會》是執切《集韻》寔入切《正韻》寔執切,音拾。《說文》十,數之具也。一爲東西,丨爲南北,則四方中央具矣。易,數生于一,成于十。《易·繫辭》天九地十。《前漢·韓安國傳》利不十者,不易業。又通作什。《孟子》或相什百。《前漢·谷永傳》天所不饗,什倍於前。《枚乗傳》此其與秦地相什,而功相百。又《韻會》令官文書借作拾。又《陸游老學菴筆記》轉平聲,可讀爲諶。白樂天詩:綠浪東西南北路,紅欄三百九十橋。宋文安公宮詞:三十六所春宮館,一一香風送管絃。鼂以道詩:煩君一日殷勤意,示我十年感遇詩。

【六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竹切《正韻》盧谷切,音陸。《說文》易之數,隂變于六,正于八。《玉篇》數也。《增韻》三兩爲六,老隂數也。又國名。《左傳·文五年》楚人滅六。《史記·黥布傳》布者,六人也。《註》索隱曰:地理志,廬江有六縣。蘇林曰:今爲六安也。又叶錄直切,音近力。《前漢·西域敘傳》總統城郭,三十有六。修奉朝貢,各以其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