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啸峨嵋北,潜行玉垒东

长啸峨嵋北,潜行玉垒东

诗句读音
潜行玉垒东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
拼音: qián xíngyù lěidōng
长啸峨嵋北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
韵脚:入二十五德
拼音: cháng xiàoéméiběi|bèi

长啸峨嵋北,潜行玉垒东释义

【潜行】亦作“潜行”。1.谓游泳时人体在水面下游动。《庄子·达生》:“至人潜行不窒,蹈火不热,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。”杨树达《积微居读书记·庄子拾遗·达生》“至人潜行不窒”:“郭注云:‘潜行水中亦为游也。’《説文》十一篇上水部云:‘潜,涉水也。’‘潜行不窒’,谓潜行中呼吸不窒,与下文‘蹈火不热’义正相对。”《诗·周南·汉广》“汉之广矣,不可泳思”毛传:“潜行为泳。”郑玄笺:“其欲渡之者,必有潜行乘泭之道。”晋葛洪《神仙传·彭祖》:“僊人者……或为鸟兽游浮青云,或潜行江海,翱翔名山。”宋秦观《浩气传》:“潜行不窒……

【玉垒】指玉垒山。在四川省理县东南。多作成都的代称。晋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廓灵关以为门,包玉垒而为宇。”刘逵注:“玉垒,山名也,湔水出焉。在成都西北岷山界。”宋杨万里《送邱宗卿帅蜀》诗:“玉垒顿清开宿雾,雪山增重起秋风。”明陆采《明珠记·江会》:“金城围日月,玉垒压函秦。”张素《拟李义山<井络>》诗:“玉垒山前花黯黯,锦官城外鼓逢逢。”2.即郁垒。门神之一。郭沫若《湖心亭》:“庙门是朱红漆漆的,画着一对对的彩色的神荼玉垒。”参见“鬱垒”。汉

【东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德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都籠切,音蝀。《說文》動也。陽氣動,于時爲春。《書·堯典》平秩東作。《孔傳》歲起於東,而始就耕也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東方木也,其帝太皡。又《史記·曆書》日起於東,月起於西。《鄭樵·通志》日在木中曰東,在木上曰杲,在木下曰杳。木,若木也,日所升降。又《詩·大雅》東有啓明。又《爾雅·釋地》東至于泰遠。又姓。《聖賢羣輔錄》舜友東不訾。又叶當經切,音丁。《詩·小雅》念我土宇,我生不辰。逢天僤怒,自西徂東。又叶都郞切,音當。《楊泉·蠶賦》粵召僕夫,築室于旁。于旁伊何,在庭之東。

【长啸】。汉司马相如《上林赋》:“长啸哀鸣,翩幡互经。”宋岳飞《满江红·写怀》词:“抬望眼、仰天长啸,壮怀激烈。”许地山《空山灵雨·生》:“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,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,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。”2.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。古人常以此述志。三国魏曹植《美女篇》:“顾盼遗光采,长啸气若兰。”唐牛僧孺《玄怪录·张左》:“向闻长啸月下,韵甚清激,私心奉慕,愿接清论。”宋苏轼《和林子中待制》:“早晚渊明赋《归去》,浩歌长啸老斜川。”《群音类选·四节记·复游赤壁》:“长啸若轻狂,振山林谷应如璜。”3.钟之别名。唐冯

【峨】《廣韻》五何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牛何切,音莪。《說文》嵯峨,山高。《陸機·從軍行》崇山鬱嵯峨。又峨眉,山名,在四川嘉定州眉縣南百里,或作峩山,有三峰,曰大峩,中峩,小峩。《名山記》兩山相對如蛾眉,故名。又閩之歸化泰寧,粵之太平,豫之郟縣皆有蛾眉山,名同而地別。又峩峩,高貌。《詩·大雅》奉璋峩峩。《註》執圭璋助祭者,儀容峩峩然。又《陸機·答賈長淵詩》淑問峩峩。又《韻會》通作俄。《前漢·揚雄傳》俄軒冕,雜衣裳。又叶魚羈切,音宜。《劉向·九歎》懷芬香而挾蕙兮,佩江蘺之菲菲。握申椒與杜若兮,冠浮雲之峩峩。又

【嵋】《廣韻》武悲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旻悲切《正韻》謨杯切,音眉。峨嵋,山名,在蜀嘉定府峨眉縣南百里,兩山相對如峨眉。《郭璞·江賦》峨嵋爲衆陽之揭。通作眉。

【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博墨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必墨切《正韻》必勒切,綳入聲。《說文》乖也。从二人相背。《徐曰》乖者,相背違也。《史記·魯仲連傳》士無反北之心。《玉篇》方名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北方水,太隂之精,主冬,曰壬癸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太隂者北方。北,伏也。陽氣伏于下,于時爲冬。又《廣韻》奔也。《史記·管仲傳》吾三戰三北。又《集韻》補妹切《韻會》蒲妹切,音背。《集韻》違也。《正韻》分異也。《書·舜典》分北三苗。《註》分其頑梗,使背離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