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悠悠海西绿,惊涛日夜两翻覆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惊涛日夜两翻覆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仄 拼音: jīng tāo4yèliǎngfān fù |
浙江悠悠海西绿 | 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 平 仄 拼音: zhè jiāngyōu yōuhǎi xīlǜ|lù |
浙江悠悠海西绿,惊涛日夜两翻覆释义
【惊涛】震摄人心的波涛。三国魏曹丕《沧海赋》:“惊涛暴骇,腾踊澎湃。”唐杨师道《奉和圣制春日望海》:“落日惊涛上,浮天骇浪长。”清曹寅《虎丘僧轩坐雨迟培山未至漫成》诗:“东巖磵壑凭临高,风雨横絶悬惊涛。”
【日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人質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入質切,音。《說文》實也。太陽之精不虧。《博雅》君象也。《釋名》日,實也,光明盛實也。《易·乾卦》與日月合其明。又《繫辭》縣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。又《說卦》離爲火爲日。《周禮·天官·九註》日者天之明。《禮·祭義》日出於東。《史記·天官書註》日者,陽精之宗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日合於天統。《後漢·荀爽傳》在地爲火,在天爲日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火氣之精者爲日。又《書·舜典》協時月正日。《傳》合四時之氣節,月之大小,日之甲乙,使齊一也。又《洪範》五紀,三曰日。《傳》紀一日
【夜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羊謝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寅謝切《正韻》寅射切,耶去聲。日入爲夜,與晝對。《夏小正》時有養夜。《註》猶言永夜也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寤氏》以星分夜,以詔夜士夜禁。《衞宏·漢舊儀》晝漏盡,夜漏起,省中黃門持五夜。《註》晝有朝禺中晡夕,夜有甲乙丙丁戊。漢制,金吾掌宮外,戒非常,惟元夜弛禁,前後各一日,謂之放夜。又宣夜,窺天之器。《蔡邕·釋誨》言天體者有三,一曰周髀,二曰宣夜,三曰渾天。又夜明,祭月之坎。《禮·祭法》夜明,祭月也。又武宿夜,武舞曲名。《禮·祭統》舞莫重於武宿夜。又子夜,晉曲名。《樂府·解
【两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良獎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里養切,良上聲。《說文》再也。《易·繫辭》兼三才而兩之。又《玉篇》匹耦也。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之職》以九兩繫邦國之民。《註》兩猶耦也,所以協耦萬民,聯繫不散,有九事也。又《韻會》匹也。《左傳·閔二年》重錦三十兩。《註》三十匹也。又車數曰兩。《後漢·吳祐傳》載之兼兩。《註》車有兩輪,故稱兩。又《玉篇》二十四銖爲兩。又《雞林類事》四十曰麻兩。又《史記·平準書》更鑄四銖錢,其文爲半兩。又《南史·齊和帝紀》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,名曰假兩。又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力讓
【翻覆】1.谓反覆无常;变化不定。晋陆机《君子行》:“休咎相乘躡,翻覆若波澜。”《文选·孔稚珪<北山移文>》:“岂期终始参差,苍黄翻覆。”吕延济注:“翻覆,不定也。”唐卢象《送赵都护赴安西》诗:“黠虏多翻覆,谋臣有别离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局诈》:“人心叵测,事后虑有翻覆。”瞿秋白《饿乡纪程》四:“从我七八岁时,中国社会已经大大的震颠动摇之后,那疾然翻覆变更的倾向,已是猛不可当,非常之明显了。”2.多次重复。唐李频《冬夜酬范秘书》诗:“翻覆吟佳句,何酬国士恩。”宋苏辙《书<楞严经>后》:“杜门幽坐,取《楞严经》
【浙江】1.水名。即钱塘江。《庄子》作制河,《山海经》、《史记》、《越绝书》、《吴越春秋》作浙江,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、《水经》作渐江水。古人所谓浙渐,实指一水。参阅王国维《浙江考》。2.省名。简称浙。在我国东部沿海。以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得名。
【悠悠】1.思念貌;忧思貌。《诗·邶风·终风》:“莫往莫来,悠悠我思。”郑玄笺:“言我思其如是,心悠悠然。”《后汉书·章帝纪》:“中心悠悠,将何以寄?”唐乔知之《定情篇》:“去时恩灼灼,去罢心悠悠。”元乔吉《金钱记》第三折:“心绪悠悠,不明白这场迤逗。”2.辽阔无际;遥远。《诗·王风·黍离》:“知我者谓我心忧,不知我者谓我何求,悠悠苍天,此何人哉?”毛传:“悠悠,远意。”晋陶潜《饮酒》诗之十九:“世路廓悠悠,杨朱所以止。”康有为《除夕答从兄弟沛然秀才时将入京上书》诗:“鼎鼎百年言笑速,悠悠万里别离难。”3.久长;
【海西】1.古大秦国,即罗马帝国。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“北有奄蔡黎轩”张守节正义引《括地志》:“《魏略》云:‘大秦在安息、条支西大海之西,故俗谓之海西。从安息界乘船直载海西,遇风利时三月到,风迟或一、二岁。’”《后汉书·南蛮传》:“永寧元年,掸国王雍由调復遣使者诣闕朝贺……自言我海西人。海西即大秦也。”2.指西域一带或位于我国西方的国家。唐张说《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》之二:“圣皇至德与天齐,天马来仪自海西。”清魏源《江南吟》之八:“阿芙蓉,阿芙蓉,产海西,来海东。”姚华《论文后编·目录中》:“海西之乐,近又东来。”
【绿】《廣韻》力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龍玉切,音錄。《說文》帛靑黃色也。《釋名》綠,瀏也。荆泉之水於上視之,瀏然綠色,此似之也。《詩·邶風》綠兮衣兮。《博》綠,閒色。又《詩·衞風》綠竹猗猗。《傳》綠,王芻也。《釋文》爾雅作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