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脉将沉,法门凋瘵,如何嗣续松源派

正脉将沉,法门凋瘵,如何嗣续松源派

诗句读音
正脉将沉平仄:平 仄 平 平
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
拼音: zhèng màijiāng|jiàngchén
法门凋瘵平仄:仄 平 平 仄
拼音: fǎ méndiāo zhài
如何嗣续松源派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
韵脚:去十五卦
拼音: rúhé|hē|hèsì xù1yuánpài

正脉将沉,法门凋瘵,如何嗣续松源派释义

【正脉】犹正统,正宗。宋戴复古《题郑宁夫玉轩诗卷》诗:“辨玉先辨石,论诗先论格,诗家体固多,文章有正脉。”《宋史·儒林传四·蔡元定》:“父发,博览羣书,号牧堂老人,以程氏《语録》、邵氏《经世》、张氏《正蒙》授元定,曰:‘此孔孟正脉也。’”金元好问《答潞人李唐佐赠诗》诗:“文章有圣处,正脉要人传。”明李贽《答耿司寇书》:“恐未可遽以在邦必闻,而遂居之不疑,而遂以人儘异学,通非孔孟之正脉笑之也。”参见“正统”。

【将】〔古文〕《廣韻》卽良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資良切,音漿。《說文》本將帥字。一曰有漸之辭。《蘇林曰》將,甫始之辭。《易·繫辭》是以君子將有爲也,將有行也。又《公羊傳·莊三十二年》君親無將,將而誅焉。《師古註》將有其意也。又抑然之辭。《楚辭·卜居》寧誅鋤草茆以力耕乎,將遊大人以成名乎。又且也。《詩·小雅》將安將樂。又《廣韻》養也。《詩·小雅》不遑將父。又助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補過將美。又送也。《詩·召南》百兩將之。《邶風》之子于歸,遠于將之。又大也。《詩·小雅》亦孔之將。《商頌》我受命溥將。又承也,奉

【沉】《字彙》同沈。

【法门】1.指王宫的南门。《穀梁传·僖公二十年》:“南门者,法门也。”范宁注:“谓天子、诸侯皆南面而治,法令之所出入,故谓之法门。”2.佛教语。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。亦泛指佛门。《法华经·序品》:“以种种法门,宣示於佛道。”宋苏轼《和文与可洋川园池·无言亭》:“慇懃稽首维摩詰,敢问如何是法门。”清昭槤《啸亭杂录·善禅机》:“﹝宪皇﹞又以张紫阳虽道教,其《悟真外篇》实通禪理,并着归入释藏中以广法门。”3.途径;方法。宋陈亮《又乙巳秋书》:“此英雄豪杰所以自絶於门外,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。”清赵翼《瓯北诗话·七言律》:

【凋瘵】1.衰败;困乏。唐王勃《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》:“昔者万人疾疫,神农鞭草而救之;四维凋瘵,夏禹刊木以除之。”宋李纲《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》:“适当早暵之餘,财用匱乏,民力凋瘵,不取於民,则调度不足,取之过甚,则人心惊疑。”《明史·忠义传六·陈美》:“兵燹之餘,民生凋瘵。”梁启超《为国会期间问题敬告国人敬告农民》:“失今不为,更閲数年,则老弱转沟壑,壮者散四方,凋瘵而不可復,虽有善者,无能为矣!”2.指困穷之民或衰败之象。唐白居易《忠州刺史谢上表》:“下安凋瘵,上副忧勤,未死之间,斯展微効。”宋苏轼《贺提刑马

【何】《唐韻》胡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寒歌切,賀平聲。曷也,奚也,孰也,詰詞也。《書·臯陶謨》禹曰何。《詩·小雅》夜如何其。又誰何。猶言莫敢如何也。《賈誼·過秦論》利兵而誰何。又未多時曰無何,亦曰無幾何。《史記·曹參傳》居無何,使者果召參。又《前漢·袁盎傳》南方濕,君能日飮,無何,可免禍也。《註》無何,言更無餘事也。又《南史·西域傳》西域呼帽爲突何。又《古今樂錄》羊無夷伊那何,皆曲調之遺聲。又國名。《隋書》西域有何國。又姓。又娙何,漢女官名,秩比二千石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下可切,賀上聲。同荷。儋也,負也。

【嗣续】1.子孙世代继承;子孙繁衍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嗣续其祖,如穀之滋。”韦昭注:“言子孙将继续其先祖,如穀之蕃滋。”汉扬雄《太玄·廓》“廓无子,室石妇”司马光集注引唐王涯曰:“室於石女,无復嗣续之道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回:“这也为嗣续大计,无可奈何。”2.指后嗣,子孙。《梁书·儒林传·范缜》:“家家弃其亲爱,人人絶其嗣续。”前蜀杜光庭《中元众修金箓斋词》:“或幽阴尚滞,涣泽未霑,或嗣续已无,奠羞多闕。”3.延续。唐鲍溶《湘妃列女操》:“云和终奏钧天曲,乍听宝琴遥嗣续。”姚华《论文后编》二:“其餘杂名残语,

【松】〔古文〕梥庺《唐韻》詳容切《集韻》思恭切《正韻》息中切,音淞。木也。《字說》松,百木之長,猶公,故字从公。《禮·禮器》如松柏之有心也,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。《史記·龜筴傳》千歲之松,上有兔絲,下有茯苓。《摭遺》吳鄧夫人傷臉,以琥珀屑滅痕。《註》琥珀,松脂入地千年所化。又甘松,香草名。《廣志》細葉,蔓生,可合諸香。又長松。《本草》一名仙茆,能治風。又州名。《韻會》本河關之西南羌也,唐置松州。又江名。松江,《禹貢》三江之一。或作淞。漢典考證:〔《禮·禮器》松柏之有心也,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。〕 謹照原文松上增如

【源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愚袁切,音元。《說文》水泉本也。《禮·月令》爲民祈祀山川百源。《註》衆水始出爲百源。又水名。《水經注》沁水東與丹水合,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,俗謂之源源水。又姓。《北魏書·源賀傳》禿髮傉檀之子賀入後魏,魏大武謂之曰:與卿同源,可爲源氏。 《韻會》本作厵,篆省作原。

【派】《廣韻》匹卦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普卦切,音。《說文》別水也。一曰水分流也。《左思·吳都賦》百川派別,歸海而會。又《博雅》水自汾出爲派。又《集韻》卜卦切,音。谷名,在安邑。又莫獲切,音麥。泉潛通也。又《韻補》叶滂佩切,音配。《歐陽修·病暑賦》覽星辰之浮沒,視日月之隂蔽。披閶闔之淸風,飮黃流之巨派。又叶普駕切,音怕。《呂溫勳臣贊》河出昆侖,來潤中夏。連山合沓,橫擁其派。 或作泒,非。泒音孤,水名。漢典考證:〔《博雅》水自分出爲派。〕 謹照原文分改汾。 考證:〔《博雅》水自分出爲派。〕 謹照原文分改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