筝匏出人指,逦迤奋宫角

筝匏出人指,逦迤奋宫角

诗句读音
逦迤奋宫角平仄:仄 平 仄 平 仄
拼音: lǐ yǐfèngōng jiǎo
筝匏出人指平仄:平 平 平 平 平
韵脚:上五旨
拼音: zhēngpáochū rénzhǐ

筝匏出人指,逦迤奋宫角释义

【逦迤】亦作“邐迆”。1.曲折连绵貌。《后汉书·舆服志下》:“术氏冠,前圆,吴制,差池邐迆四重。赵武灵王好服之。”《文选·吴质<答东阿王书>》:“夫登东岳者,然后知众山之邐迆也。”刘良注:“邐迆,小而相连貌。”一本作“邐迤”。唐韦应物《澧上西斋寄诸友》诗:“清川下邐迤,茅栋上岧嶤。”唐元稹《黄明府诗》:“邐迤七盘路,坡陀数丈城。”清厉鹗《八月十五日同丁敬身游龙华寺》诗:“邐迆峯覆釜,参错树排薺。”韩北屏《伊犁河畔》:“赛里木湖的南岸,一大片宽广的草原,从湖边逦迤直到天山脚下。”2.曲折行进貌。《旧唐书·李训传》:

【奋】《篇海類編》古朗切,剛上聲。鹽澤也。又音本。(奮)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問切,音僨。《說文》翬也。《爾雅·釋鳥》雉,絕有力奮。羊,絕有力奮。螽醜奮。鳥張羽奮奞也。《詩·邶風》不能奮飛。《史記·樂書》羽翮奮,角觡生。又震動也。《易·豫》雷出地奮。又揚也。《禮·樂記》奮至德之光。又振去塵也。《禮·曲禮》僕展軨效駕,奮衣由右上。又姓。《左傳》楚有司馬奮揚。又叶普麫切,音片。《孫楚·韓信贊》秦失其鹿,英雄交戰。遂寤明主,超然虎奮。 从奞在田上。俗作,非。字原从奞从旧。

【宫角】古代五音中的宫音和角音。《南齐书·乐志》:“时奏宫角,杂以徵羽。”2.指代乐音。宋曾巩《八月二十九日小饮》诗:“筝匏出人指,邐迤奋宫角。”汉

【筝】《廣韻》側莖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甾莖切。《正韻》甾耕切,音爭。《說文》鼓絃竹身樂也。《通典》箏,秦聲也。《急就篇註》箏,瑟類,本十二絃,今則十三。《風俗通》箏,蒙恬所造。《集韻》秦俗薄惡,有父子爭瑟者,各入其半,當時名爲箏。《釋名》箏,施絃高急,箏箏然也。《傅元·箏賦序》上崇似天,下平似地,中空準六合,柱擬十二月,設之則四象在,鼓之則五音發。《史記·樂書》唐有軋箏。《註》以片竹潤其端,而軋之有聲。又簷前鐵馬曰風箏。風動成音,自諧宮商。《元稹·連昌宮辭》鳥啄風箏碎珠玉。又草名。《爾雅·釋草》傅,橫木。《註》一

【匏】《唐韻》薄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蒲交切,音庖。《說文》瓠也。从夸,包聲。取其可包藏物也。《詩·邶風》匏有苦葉。《註》陸佃曰:短頸大腹曰匏。《陸璣詩疏》匏葉少時可爲羹。又可淹煮,至八月葉卽苦。《嚴粲·詩緝》匏經霜葉枯落,乾之腰以度水。《魯語》苦匏不材於人,共濟而已。又《爾雅翼》匏在八音之一,笙十三簧,竽三十六簧,皆列管匏內,施簧管端。又以爲飮器。《詩·大雅》酌之用匏。《禮·郊特牲》器用陶匏,以象天地之性。又《韻會》匏瓜,星名。在河鼓東。《集韻》或作瓟。

【出人】1.超出众人。《商君书·画策》:“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,知非出人也,勇力非过人也。”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谚曰:‘扬州独步王文度,后来出人郄嘉宾。’”宋司马光《缙云县尉张君墓志铭》:“君性嗜学,年十五,志节已皦皦出人。”明杨慎《丹铅总录·史籍·出人不远》:“饱食终日而不学,岂能过人乎?出人,如古言:加人一等;后世言:出人一头地。”2.到刑场杀人。《水浒传》第四十回:“我们冲州撞府,那里不曾去,到处看出人。便是京师天子杀人也放人看。”《扬州评话选·扬州劫法场》:“这个小囚囊的再坏不得,每次出人,他

【指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職雉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軫視切,音旨。《說文》手指也。《易·說卦》艮爲指。《疏》取其執止物也。《左傳·宣四年》子公之食指動。《疏》一巨指,二食指,三將指,四無名指,五小指。又《定十四年》以戈擊闔廬傷將指。《註》足,大指也。言其將領諸指。足之用力,大指居多。手之取物,中指爲長。故足以大指爲將,手以中指爲將。又《廣韻》斥也。《易·繫辭》辭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《疏》各斥其爻卦之所適也。又示也。《禮·玉藻》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。《前漢·蕭何傳》發蹤指示獸處者,人也。《註》指示者,以手指示之。又《增韻》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