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容阅真翰,默默流至音

正容阅真翰,默默流至音

诗句读音
正容阅真翰平仄:平 平 仄 平 仄
韵脚:上平二十五寒
拼音: zhèng|zhēngróng yuè1hàn
默默流至音平仄:仄 仄 平 仄 平
韵脚:下平二十一侵
拼音: mò mòliúzhìyīn

正容阅真翰,默默流至音释义

【正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之盛切,音政。《說文》是也。从止一以止。《註》守一以止也。《新書·道術篇》方直不曲謂之正。《易·乾卦》剛健中正。《公羊傳·隱三年》君子大居正。又備也,足也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各正性命。《書·君牙》咸以正罔缺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正,長也。《郭註》謂官長。《左傳·隱六年》翼九宗五正。《杜註》五正,五官之長。又《昭二十九年》木正曰句芒,火正曰祝融,金正曰蓐收,水正曰冥,土正曰后土。又官名。《禮·王制》史以獄成告於正。《鄭註》正,於周鄕師之屬,今漢有正平丞,秦所置。又朼載也。《周禮·夏

【容阅】同“容悦”。《诗·曹风·蜉蝣》“蜉蝣掘閲”毛传:“掘閲,容閲也。”陈奂传疏:“容閲与容悦同。”章炳麟《商鞅》:“辱大子,刑公子虔,知后有新主能为祸福,而不欲屈法以求容閲。”

【真】同眞。俗字。

【默默】不说话。《韩诗外传》卷十:“有諤諤争臣者,其国昌;有默默諛臣者,其国亡。”宋司马光《论两浙不宜添置弓手状》:“臣职忝密近,官备藩方,不敢默默,理须上列。”郭沫若《残春》四:“从山下登上山顶时,彼此始终无言,便是坐在茶亭之中,也是相对默默。”2.幽寂无声。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:“登石峦以远望兮,路眇眇之默默。”洪兴祖补注:“默默,寂无人声也。”宋王安石《和张仲通见寄三绝句》之一:“默默此时谁会得,坐凴江阁看飞鸿。”叶圣陶《火灾》:“窗外雪花默默地落下,一切没有声息。”3.无知貌。《庄子·天运》:“荡荡默默

【流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力求切,音留。《說文》水行也。《爾雅·釋言》流,覃也。《疏》謂水之流,必相延及。《詩·大雅》如川之流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流,擇也,求也。《詩·周南》左右流之。又下也。《詩·豳風》七月流火。又流漫無節制也。《禮·樂記》樂勝則流。又《書·禹貢》二百里流。《禮·王制》千里之外曰采,曰流。又放也。《書·舜典》流宥五。又視不端諦曰流。《左傳·成六年》鄭伯視流而行速。又走也。《戰國策》楚襄王流淹于城陽。《註》謂走而自匿。又《周禮·冬官·玉人註》鼻勺曰流,凡流皆爲龍口。又《前漢·食

【至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脂利切《正韻》支義切,音摯。《說文》飛鳥从高下至地也。从一,一猶地也。象形。不上去而至下來也。《玉篇》來也。《詩·小雅》如川之方至,以莫不增。《禮·樂記》物至知知,然後好惡形焉。《註》至,來也。又《玉篇》達也,由此達彼也。《書·無逸》自朝至于日中昃。《詩·小雅》我征徂西,至于艽野。又極也。《易·坤卦》至哉坤元。《註》至謂至極也。又《繫辭》易其至矣乎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故曰:至人無己。《註》至極之人。又善也。《禮·坊記》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弓人覆之而角至。

【音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於今切,音隂。《說文》聲也。生於心,有節於外,謂之音。宮商角徵羽,聲。絲竹金石匏土革木,音也。从言,含一。《書·舜典》八音克諧。《禮·樂記》變成方謂之音。《疏》方謂文章,聲旣變轉和合,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。音則今之歌曲也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師》以六律爲之音。《疏》以大師吹律爲聲,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,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,謂之爲音。《詩序》情發於聲,聲成文,謂之音。《疏》此言聲成文謂之音,則聲與音別。樂記註:雜比曰音,單出曰聲。記又曰:審聲以知音,審音以知樂,則聲音樂三者不同,以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