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境靡方所,出离内外中

真境靡方所,出离内外中

诗句读音
出离内外中平仄: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上平一東
拼音: chū línèi wài1|4
真境靡方所平仄:平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zhēn jìngmífāng suǒ

真境靡方所,出离内外中释义

【出离】犹佛家所谓涅槃。《华严经》五:“调伏众生,令究竟出离。”唐慧能《坛经·行由品》:“五祖曰:‘……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门人,终日供养,祇求福田,不求出离生死苦海。’”明李贽《与周友山书》:“古人以有身为患,故欲出离,以求解脱。”2.走出;离开。金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卷二:“一齐观瞻,见个书生,出离人羣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五六回:“此时天色未晓,敲开店门,去房里取出行李,拴束做一担儿挑了,计算了房钱,出离店肆,投东便走。”鲁迅《华盖集·碰壁之后》:“我装作无所闻见模样,以图欺骗自己,总算已从地狱出离。”3.犹超出

【内外】1.内部和外部;里面和外面。《国语·楚语上》:“夫美也者,上下、内外、小大、远近皆无害焉,故曰美。”唐韩愈《论淮西事宜状》:“为统帅者尽力行之於前,而参谋议者尽心奉之於后,内外相应,其功乃成。”清李渔《比目鱼·入班》:“须识戏房无内外,关防自有二郎神。”郭小川《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》诗:“哦,同志,你已经把这个小岛内外看遍。”2.指皇后六宫和朝廷卿大夫。《周礼·天官·内竖》:“内竖掌内外之通令。”郑玄注:“内,后六宫;外,卿大夫也。”《北史·后妃传上·魏明元密皇后杜氏》:“太后训釐内外,甚有声称。”3.指

【中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陟弓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陟隆切,音忠。《書·大禹謨》允執厥中。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以五禮防民僞,而敎之中。《左傳·成十三年》劉子曰:民受天地之中以生。又《左傳·文元年》舉正於中,民則不惑。《註》舉中氣也。又司中,星名。在太微垣。《周禮·春官·大宗伯》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。又《前漢·律歷志》春爲陽中,萬物以生。秋爲隂中,萬物以成。又中央,四方之中也。《書·召誥》王來紹上帝,自服于土中。《註》洛爲天地之中。《張衡·東京賦》宅中圓大。又正也。《禮·儒行》儒有衣冠中。《周禮·秋官·司刺

【真境】之地。亦指仙境。唐王昌龄《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》诗之三:“暂因问俗到真境,便欲投诚依道源。”宋李弥逊《渡横溪》诗:“尘埃何处寻真境?试逐寒流认落花。”《宋史·乐志》:“蓬莱邃馆,金碧照三山,真境胜人间。”清黄鷟来《和陶饮酒》诗之十三:“於世苦纷纠,睡乡觅真境。”典

【靡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文彼切《廣韻》文被切《集韻》母被切《韻會》母彼切,音骳。《說文》披靡也。《廣韻》偃也。《左傳·莊十年》望其旗靡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項王大呼馳下,漢軍皆披靡。《註》正義曰:靡,言精體低垂。又《玉篇》侈靡,奢侈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司市》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。《註》靡,謂侈靡也。《禮·檀弓》若是其靡也。《戰國策》專淫逸侈靡。又《揚子·方言》私小也。秦晉曰靡。《註》靡,細好也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靡曼美色於後。《註》張揖曰:靡,細也。又《爾雅·釋言》靡,無也。《書·咸有一德》命靡常。《詩·邶風》靡日不思

【方所】方向处所;范围。南朝梁萧统《令旨解法身义》:“若定是金钢,即为名相;定是常住,便成方所。”唐顾况《从江西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》诗:“其境靡方所,出离内外中。”宋李纲《小字华严经合论序》:“如泛巨海,浩无津涯,必观星斗,乃辨方所。”明宋濂《径山愚庵禅师四会语序》:“若如来大法则不然,既无体段,又无方所。”章炳麟《菿汉微言》:“破我埶易,破法埶难。如时间有无始终,空间有无方所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