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人面前,不得说假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真人面前 | 平仄:平 平 仄 平 拼音: zhēn rénmiàn qián |
不得说假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韵脚:上三十五馬 拼音: bù|fǒudé|děi|deshuō|shuì|yuèjiǎ|jià |
真人面前,不得说假释义
【真人】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的人。亦泛称“成仙”之人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古之真人,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,其食不甘,其息深深……古之真人,不知説生,不知恶死,其出不訢,其入不距;翛然而往,翛然而来而已矣。”《淮南子·本经训》:“莫死莫生,莫虚莫盈,是谓真人。”汉王逸《九思·守志》:“随真人兮翱翔,食元气兮长存。”《旧唐书·玄宗纪下》:“天寳元年……庄子号为南华真人,文子号为通玄真人,列子号为冲虚真人,庚桑子号为洞虚真人。”宋苏轼《甲子日雨》诗:“赖有真人不飢渴,闭门却埽但焚香。”《剪灯新话·牡丹灯记》:“邻翁曰:‘
【面前】1.脸的前部。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:“巢氏幼时喜吃甜物,面前牙齿落了一个。”2.面对着的地方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秦宓传》:“故贪寻常之高而忽万仞之嵩,乐面前之饰而忘天下之誉,斯诚往古之所重慎也。”《儒林外史》第四一回:“沉琼枝在杜娘子面前,双膝跪下。”毛泽东《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》:“为了进行伟大的建设工作,在我们的面前,摆着极为繁重的任务。”
【不】〔古文〕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逋沒切,補入聲。不然也,不可也,未也。《禮·曾子問》葬引至于堩,日有食之,則有變乎,且不乎。又《周禮·夏官》服不氏,掌養猛獸而敎擾之。《註》服不服之獸者。又《廣韻》《韻會》分物切。與弗同。今吳音皆然。又《韻會》俯九切,音缶。與可否之否通。《說文》鳥飛上翔,不下來也。从一,一猶天也。象形。又《玉篇》甫負切《廣韻》甫救切,缶去聲。義同。又《廣韻》甫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鳩切,音浮。夫不,也。亦作鳺鴀。《爾雅·釋鳥》其鳺鴀。《郉疏》陸璣云:今小鳩也。一名鳩,幽州人或謂鷱鴡,梁宋閒
【得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多則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的則切,音德。《說文》行有所得也。《玉篇》獲也。《韻會》凡有求而獲皆曰得。又賦受亦曰得。《易·乾卦》知得而不知喪。《禮·曲禮》臨財毋苟得。《左傳·定九年》凡獲器用曰得,得用焉曰獲。《孟子》求則得之。又貪也。《論語》戒之在得。又《韻會》與人契合曰相得。《王褒·聖主得賢臣頌》聚精會神,相得益章。又得得,唐人方言,猶特地也。《全唐詩話》貫休入蜀,以詩投王建曰:一瓶一鉢垂垂老,千水千山得得來。又叶都木切,音篤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罪莫大於可欲,禍莫大於不知足,咎莫大於欲得
【说】〔《易·益卦》民説無彊。〕 謹照原文無彊改爲無疆。
【假】《廣韻》古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舉下切,音賈。《詩·小雅》不遑假寐。《註》不脫衣冠而寢。又借也。《禮·王制》大夫祭器不假。《左傳·桓六年》申繻曰:取于物爲假。又《周禮·六書註》假借者,令長之類是也。又《禮·曲禮》假爾泰龜有常,假爾泰筮有常。《疏》假,因也。又《楚漢春秋》會稽假守殷通。《註》假謂兼攝也。又《爾雅·釋詁》假,大也。《詩·大雅》假哉天命。《儀禮·士冠禮》髦士攸宜,宜之于假。又設辭。《列子·楊朱篇》楊子曰:世固非一毛之所濟。禽子曰:假濟爲之乎。又北假,地名。《史記·秦始皇紀》使蒙恬渡,取高關陶山北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