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身非有像,至理本无经

真身非有像,至理本无经

诗句读音
真身非有像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
韵脚:上三十六養
拼音: zhēn shēnfēiyǒu|yòuxiàng
至理本无经平仄:仄 仄 仄 平 平
拼音: zhì lǐběnwú jīng

真身非有像,至理本无经释义

【真身】认为为度脱众生而化现的世间色身。佛、菩萨、罗汉等。唐慧能《坛经·付嘱品》:“十一月,广、韶、新三郡官僚洎门人僧俗,争迎真身,莫决所之。”宋文天祥《南华山》诗原注:“六祖禪师真身盖数百年矣。”清俞樾《茶香室丛钞·摩腾真身》:“今洛中白马寺,摩腾真身尚在。”秦牧《惠能和尚的偈语》:“六十年代,南华寺还有他的‘真身’和‘衣钵’。”

【非】《唐韻》甫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匪微切,音飛。《說文》違也。从飛下翄,取其相背。《玉篇》不是也。《書·說命》無恥過作非。《易·繫辭》辨是與非。又《玉篇》下也。又《玉篇》隱也。又《增韻》訾也。《孝經·五章》非聖人者無法,非孝者無親。又《玉篇》責也。《前漢·魏相傳》使當世責人非我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非山之首,其上多金玉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非子,伯益之後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尾切,音斐。《集韻》本作誹。謗也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不入言而腹非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作腹誹。又《鼂錯傳》非謗不治。《註》非,讀曰誹。又《韻會

【有】〔古文〕《唐韻》云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云九切,音友。《說文》不宜有也。《春秋傳》曰:日月有食之。从月又聲。《九經字樣》有,从月。从冃,譌。又《玉篇》不無也。《易·大有疏》能大所有。又《繫辭》富有之謂大業。又《詩·商頌》奄有九有。《傳》九有,九州也。又《左傳·桓三年》有年。《註》五穀皆熟書有年。又《玉篇》果也,得也,取也,質也,寀也。又姓。《論語》有子。《註》孔子弟子有若。又《集韻》尤救切。與又通。《書·堯典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。《詩·邶風》不日有曀。《註》有,又也。又《韻補》叶羽軌切。《前漢·敘

【像】《唐韻》徐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似兩切,音象。形象也,肖似也。又摹倣也。《易·繫辭》象也者,像此者也。《荀子·議兵篇》像上之意。通作象。

【至理】1.犹真理;正常的道理。晋裴頠《崇有论》:“以为文不足若斯,则是所寄之涂,一方之言也。若谓至理信以无为冠,则偏而害当矣。”《新唐书·卢承庆传》:“死生至理,犹朝有暮。”章炳麟《菌说》:“轮迴之説,非无至理,而由人身各质所化,非如佛家所谓灵魂所化也。”2.最精深的道理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喻蔽》:“言少则至理不备,辞寡即庶事不畅。是以必须篇累卷积,而纲领举也。”南朝梁沉约《与陶弘景书》:“至理深微,曖焉难睹。”3.犹至治。旧题汉马融《忠经·天地神明》:“昔在至理,上下一德,以惩天休,忠之道也。”唐元稹《观兵部马

【无经】没有常规或法度。《楚辞·九章·悲回风》:“纷容容之无经兮,罔茫茫之无纪。”洪兴祖补注:“此言楚国变乱旧常,无定法也。”明李东阳《东祀录·通达下情题本》:“冗食太众,国用无经,差役频繁,科派重叠。”2.谓不能用通常的言语文字表述。唐张蠙《宿开照寺光泽上人院》诗:“静室谭玄旨,清宵独细听;真身非有像,至理本无经。”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