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妍非粉黛,至巧谢雕镌
真妍非粉黛,至巧谢雕镌释义
【真】同眞。俗字。
【妍】《字彙》同姸。
【非】《唐韻》甫微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匪微切,音飛。《說文》違也。从飛下翄,取其相背。《玉篇》不是也。《書·說命》無恥過作非。《易·繫辭》辨是與非。又《玉篇》下也。又《玉篇》隱也。又《增韻》訾也。《孝經·五章》非聖人者無法,非孝者無親。又《玉篇》責也。《前漢·魏相傳》使當世責人非我。又山名。《山海經》非山之首,其上多金玉。又姓。《風俗通》非子,伯益之後。又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尾切,音斐。《集韻》本作誹。謗也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不入言而腹非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作腹誹。又《鼂錯傳》非謗不治。《註》非,讀曰誹。又《韻會
【粉黛】的白粉和画眉的黛墨,均为化妆用品。《韩非子·显学》:“故善毛嬙、西施之美,无益吾面,用脂泽粉黛,则倍其初。”《北史·周纪下·宣帝》:“又令天下车皆浑成为轮,禁天下妇人皆不得施粉黛,唯宫人得乘有辐车,加粉黛焉。”后蜀顾夐《虞美人》词:“晓幃初捲冷烟浓,翠匀粉黛好仪容,思娇慵。”2.引申为妆饰。明方孝孺《答郑仲辩书》之一:“待粉黛而后都者,非西子之容也。”3.指美女。唐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迴眸一笑百媚生,六宫粉黛无颜色。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五:“可怜粉黛丛中絶质,囹圄队里愁形。”清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狐嫁女》
【至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脂利切《正韻》支義切,音摯。《說文》飛鳥从高下至地也。从一,一猶地也。象形。不上去而至下來也。《玉篇》來也。《詩·小雅》如川之方至,以莫不增。《禮·樂記》物至知知,然後好惡形焉。《註》至,來也。又《玉篇》達也,由此達彼也。《書·無逸》自朝至于日中昃。《詩·小雅》我征徂西,至于艽野。又極也。《易·坤卦》至哉坤元。《註》至謂至極也。又《繫辭》易其至矣乎。《莊子·逍遙遊》故曰:至人無己。《註》至極之人。又善也。《禮·坊記》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弓人覆之而角至。
【巧】〔古文〕丂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苦絞切,敲上聲。《說文》技也。《廣韻》能也,善也。《韻會》機巧也。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天有時,地有氣,材有美,工有巧。合此四者,然後可以爲良。《山海經》義均始爲巧,倕始作下民百巧。又《增韻》拙之反。《韻會》黠慧也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大巧若拙。《淮南子·主術訓》是故有大略者,不可責以捷巧。又《廣韻》好也。《詩·衞風》巧笑倩兮。又《韻會》射者工于命中曰巧。《孟子》知譬則巧也。又《廣韻》僞也。《詩·小雅》巧言如簧,顏之厚矣。《傳》出言虛僞,而不知慚於人。《禮·月令》毋或作
【谢】《唐韻》辭夜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詞夜切,音榭。《說文》辭去也。《廣雅》去也。《楚辭·九章》願歲幷謝與長友兮。《註》謝,去也。又《正韻》絕也。《史記·儒林傳》謝絕賔客。又《增韻》退也,衰也,彫落也。《南史·範縝傳》形存則神存,形謝則神減。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若春秋有代謝。又《類篇》告也。《前漢·餘傳》厮養卒謝其舍。《晉灼註》以辭相告曰謝。又《韻會》拜賜曰謝。《前漢·張安世傳》安世嘗有引薦,其人來謝。安世以爲舉賢達能,豈有私謝邪。又《正字通》自以爲過曰謝。《禮·檀弓》從而謝焉。《史記·項羽紀》旦日不可不蚤
【雕镌】“雕鎸”。1.犹雕刻。南朝梁元帝《谢东宫赐白牙镂管笔启》:“雕鐫精巧,似辽东之仙物。”唐黄滔《水殿赋》:“皆以綵饰无比,雕鐫罕量。”宋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河道》:“近桥两岸,皆石壁,雕鐫海马水兽飞云之状。”鲁迅《集外集拾遗·<近代木刻选集>(1)小引》:“但精巧的雕镌,后又渐偏于别种版式的模仿。”2.比喻刻意修饰文辞。唐韩愈《奉和仆射裴相公》:“摆落遗高论,雕鐫出小诗。”宋王安石《次韵酬陆彦回》:“投赠临分加组丽,小诗能不强雕鎸。”金王若虚《<新唐书>辨》:“宋子京不识文章正理,而惟异之求,肆意雕鐫,无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