贞一来时送彩笺,一行归雁慰惊弦
诗句 | 读音 |
---|---|
一行归雁慰惊弦 | 平仄: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:下平一先 拼音: yī xíngguī yànwèijīngxián |
贞一来时送彩笺 | 平仄: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: zhēnyī láishísòngcǎi jiān |
贞一来时送彩笺,一行归雁慰惊弦释义
【一行】1.谓一定不变,始终实施。《韩非子·八经》:“势行教严,逆而不违,毁誉一行而不议。故赏贤罚暴,举善之至者也;赏暴罚贤,举恶之至者也:是谓赏同罚异。赏莫如厚,使民利之;誉莫如美,使民荣之;诛莫如重,使民畏之;毁莫如恶,使民耻之。然后一行其法。”陈奇猷集释:“-……谓一而不变也。”2.谓行走一次。《晋书·卜珝传》:“朕欲劳先生一行,可乎?”《旧唐书·李靖传》:“吐谷浑寇边,太宗顾谓侍臣曰:‘得李靖为帅,岂非善也?’靖乃见房玄龄曰:‘靖虽年老,固堪一行。’”3.一种德行;一种特出的行为。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今
【归雁】亦作“归鴈”。大雁春天北飞,秋天南飞,候时去来,故称“归雁”。汉苏武《报李陵书》:“岂可因归雁以运粮,託景风以餉军哉。”汉张衡《南都赋》:“归鴈鸣鵽,黄稻鱻鱼。”晋陆机《拟古》诗之十二:“飜飜归鴈集,嘒嘒寒蝉鸣。”唐王维《使至塞上》诗:“征蓬出汉塞,归雁入胡天。”
【慰】《集韻》同。zdic.net漢典
【惊】《集韻》呂張切,音良。悲也。又《集韻》力讓切,音諒。義同。或作悢。(驚)《唐韻》《集韻》舉卿切《正韻》居卿切,音京。《說文》馬駭也。《玉篇》駭也。《易·震卦》震驚百里。《詩·大雅》震驚徐方。《老子·道德經》得之若寵,失之若辱,是謂寵辱若驚。又叶居陽切,音姜。《張籍·祭韓愈詩》月中登高灘,星漢交垂芒。釣車擲長綫,有獲齊驩驚。
【弦】《廣韻》《正韻》戸田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戸千切,音賢。《說文》弓弦也。从弓,象絲軫之形也。《儀禮·鄕射禮》有司左執弣,右執弦而授弓。又半月曰弦。《釋名》弦,半月之名也。其形一旁曲,一旁直,若張弓施弦也。《前漢·律歷志》淳于陵渠復覆太初歷,晦朔弦望皆最密。又國名。《春秋·僖五年》楚人滅弦,弦子奔黃。《註》弦國在弋陽軑縣東南。又姓。《廣韻》風俗通云:弦子後。《左傳·僖二十三年》鄭商人弦高。《哀四年》齊乞弦施救范氏。《哀十一年》使問弦多以琴。又脈數曰弦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脈長而弦。又弦蒲,弦中,皆地名。《前漢·地理
【贞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陟盈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知盈切,音禎。《說文》卜問也。从卜,貝,以爲贄。《徐曰》《周禮》有大貞禮,謂卜人事也。又《易·乾卦》元亨利貞。《疏》貞,正也。又《文言》貞者,事之幹也。《書·太甲》一人元良,萬邦以貞。《疏》天子有大善,則天下得其正。又《書·洪範》曰貞,曰悔。《傳》內卦曰貞,外卦曰悔。又《禮·檀弓》故謂夫子貞惠文子。《疏》諡法,外內用情曰貞。又《釋名》貞,定也。精定不動惑也。又木名。《本草》女貞,木名。蘇頌曰:女貞,負霜蔥翠,故貞女慕其名。一名冬靑。
【一来】1.来一趟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晋楚将平,诸侯将和,楚王是故昧於一来。”唐白居易《赠昙禅师》诗:“五年不入慈恩寺,今日寻师始一来。”《宋史·卓行传·巢谷》:“苏軾责黄州,与谷同乡,幼而识之,因与之游。及軾与弟辙在朝,谷浮沉里中,未尝一来相见。”2.常与“二来”、“三来”等连用,列举理由或目的。元关汉卿《五侯宴》第四折:“一来庆贺功劳,二来犒赏孩儿。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九:“龙香一来晓得姐姐的心事,二来见凤生靦覥,心里也有些喜欢,要在里头撮合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回:“咱一来是为行好,二来也怕脏了我的
【时】〔古文〕旹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市之切《正韻》辰之切,音蒔。《說文》四時也。《釋名》四時,四方各一時。時,期也,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。《書·堯典》敬授人時。《傳》敬記天時以授人也。《又》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,以閏月定四時成歲。《禮·孔子閒居》天有四時,春秋冬夏。《淮南子·天文訓》隂陽之專精爲四時。《又》三月而爲一時。又《韻會》辰也,十二時也。又《廣韻》是也。《書·堯典》黎民於變時雍。《傳》時,是也。《詩·大雅》曰止曰時,築室于兹。《朱傳》可以止于是,而築室矣。又《博雅》伺也。《論語》孔子時其亡也,而往拜
【送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蘇弄切,音。《說文》遣也。《詩·邶風》遠送于野。《禮·曲禮》使者歸,則必拜送于門外。又《增韻》將也。《儀禮·聘禮》賔再拜稽首,送幣。《又》公拜送醴。又《正韻》贈行曰送。《詩·秦風》我送舅氏。又株送,罪人相牽引也。《前漢·食貨志》廼徵諸犯,令相引數千人,名株送。《註》先至者爲魁株,被牽引者爲其根株所送也。又目送,以目相送也。《左傳·桓元年》目逆而送之。《史記·留侯世家》四人趨出,上目送之。又縱送,善射之貌。《詩·鄭風》抑縱送忌。《註》舍拔曰縱,覆彇曰送。 《玉篇》籀文
【彩笺】亦作“彩牋”。1.小幅彩色纸张。常供题咏或书信之用。后蜀欧阳炯《三字令》词:“彩牋书,红粉泪,两心知。”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岁时记·红票儿》:“每届岁除,凡富贵之家以银易钱者,皆用彩笺书写,谓之红票儿。”2.借指诗笺或书信。宋张先《蝶恋花》词:“欲寄彩牋兼尺素,山长水阔知何处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