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尺寒流千万峰,濡声寂寂暮猿空
| 诗句 | 读音 | 
|---|---|
| 只尺寒流千万峰 | 平仄: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:上平三鍾 拼音: zhī chǐhán liúqiān wàn1  | 
| 濡声寂寂暮猿空 | 平仄: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:上平一東 拼音: rúshēngjì jìmùyuánkōng|kòng|kǒng  | 
只尺寒流千万峰,濡声寂寂暮猿空释义
【只尺】亦写作“只赤”。咫尺。形容距离短。唐钱起《江行无题》诗之六九:“只尺愁风雨,匡庐不可登。”清方文《宿义津桥不及访姚休那先生寄此》诗之一:“只尺南村路,依依有梦亲。”邓溥《诸岩开朗者以风洞为最》诗:“天工肯落他山后,土著翻令只赤疑。”
【寒流】1.清冷的小河或小溪。南朝齐谢朓《始出尚书省》诗:“邑里向疎芜,寒流自清泚。”宋李弥逊《渡横溪》诗:“尘埃何处寻真境,试逐寒流认落花。”明何景明《长安驿》诗:“窗闻早鴈秋多思,门对寒流夜不眠。”2.出身寒微的人。《梁书·武帝纪中》:“夏四月丁巳,革选尚书五都令史用寒流。”3.喻指白光。宋秦观《梦中得此》诗:“縞带横秋匣,寒流炯暮堂。”明徐渭《七里滩》诗之一:“水石何缘能有此,星辰尽夜殞寒流。”参见“寒色”。4.水温低于所流经海区的海流。通常从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。5.指寒潮。毛泽东《冬云》诗:“高天滚滚寒
【千万】1.形容数目极多。《商君书·定分》:“夫不待法令绳墨,而无不正者,千万之一也。”汉王粲《从军诗》之四:“连舫踰万艘,带甲千万人。”唐韩愈《秋怀诗》之三:“归还閲书史,文字浩千万。”宋梅尧臣《送何济川学士知汉州》诗:“当时迎长卿,书史传未悉;车驰及襁负,千万今可詰。”2.比喻极其纷繁。三国魏曹丕《折杨柳行》:“追念往古事,憒憒千万端。”3.犹非常,十分。五代齐己《谢人惠竹蝇拂》诗:“挥谈一无取,千万愧生公。”元姚燧《凭阑人·寄征衣》散曲:“欲寄君衣君不还,不寄君衣君又寒,寄与不寄间,妾身千万难。”4.谓差别
【峰】《集韻》同峯。
【声】《字彙》同。《正字通》俗聲字。(聲)〔古文〕殸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書盈切《正韻》書征切,聖平聲。《說文》音也。《書·舜典》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《傳》聲謂五聲,宮商角徵羽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夏之月,止聲色。《註》聲謂樂也。又凡響曰聲。《張載·正蒙》聲者,形氣相軋而成。兩氣者,谷響雷聲之類。兩形者,桴鼓叩擊之類。形軋氣,羽扇敲矢之類。氣軋形,人聲笙簧之類。皆物感之良能,人習而不察耳。《韻會》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。又聲敎。《書·禹貢》東漸于海,西被于流沙,朔南曁聲敎,訖于四海。《左傳·文六年》樹之風
【寂寂】1.寂静无声貌。三国魏曹植《释愁文》:“愁之为物,惟惚惟怳,不召自来,推之弗往,寻之不知其际,握之不盈一掌。寂寂长夜,或羣或党,去来无方,乱我精爽。”唐王维《寒食汜上作》诗:“落花寂寂啼山鸟,杨柳青青渡水人。”宋叶适《叶君宗儒墓志铭》:“有百年之宅,千岁之田,前临清流,旁接高阜,亭院深芜,竟日寂寂。”明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“庭堦寂寂,小鸟时来啄食,人至不去。”《三侠五义》第二七回:“包兴放下帐子,将灯移出,寂寂无声,在外伺候。”冰心《庄鸿的姊姊》:“炉火也似乎失了热气,我只寂寂地看着弟弟,弟弟却也寂寂地看
【暮】《廣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莫故切,音慕。本作莫。《說文》莫,日且冥也。从日,在茻中。《註》平野中望日將落,如在草茻中也。《史記·伍子胥傳》吾日暮塗遠。《屈原·離騷》恐美人之遲暮。○按經典本皆作莫。今或相承用暮字。
【猿】《廣韻》雨元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于元切,音袁。《玉篇》俗猨字。《戰國策》猿獼猴錯木據水,則不若魚鼈。zdic.net漢典
【空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苦紅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枯公切,音崆。空虛也。《史記·天官書》赤帝行德天牢,謂之空。又大也。《詩·小雅》在彼空谷。《傳》大也。又盡也。《爾雅·釋詁》空,盡也。《詩·小雅》杼柚其空。又太空,天也。又地名。《爾雅·釋地》北戴斗極爲空桐。《左傳·哀二十年》宋公遊于空澤。《註》空澤,宋地。《史記·殷本紀註》伊尹生于空桑。《前漢·地理志》京兆縣十二,其三曰船司空。《註》縣名。本主船之官,遂以爲縣。又《武帝紀》元鼎五年,行幸雍遂,踰隴登空同。《註》空同,山名。亦作崆峒。《山海經》白馬山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