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愁官里催租动,里正敲门沸似羹

只愁官里催租动,里正敲门沸似羹

诗句读音
里正敲门沸似羹平仄: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
韵脚:下平十二庚
拼音: lǐ zhèngqiāo ménfèisì|shìgēng
只愁官里催租动平仄:平 平 平 仄 平 平 仄
拼音: zhī|zhǐchóuguānlǐcuī zūdòng

只愁官里催租动,里正敲门沸似羹释义

【里正】古时乡官。里长。春秋时,以里中能治事者为里正。北齐以来多置之,明代改名里长,后来的地保,也叫里正。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“什一行而颂声作矣”汉何休注:“一里八十户……其有辩护伉健者,为里正。”唐杜甫《兵车行》:“去时里正与裹头,归来头白还戍边。”《宋史·食货志上五》:“淳化五年,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。”《老残游记》第十五回:“连忙跑来看时,却好乡约、里正俱已到齐。”参阅《文献通考·职役一》。漢

【敲门】1.叩门。宋苏轼《浣溪沙》词:“日高人渴漫思茶,敲门试问野人家。”《水浒传》第三七回:“宋江和两个公人来到庄院敲门。”巴金《利娜》上篇:“一群一群的男女修士挨家挨门地敲门。”2.古代婚仪中的纳采。《宋史·礼志十八》:“诸王纳妃。宋朝之制,诸王聘礼,赐女家白金万两,敲门用羊二十口、酒二十壶、綵四十匹。”原注:“即古之纳采。”

【沸】《唐韻》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方味切,音芾。涫也。《詩·大雅》如沸如羹。又水名。《王子年·拾遺記》蓬萊山有沸水,飮者千歲。又井名,潭名。《水經注》曲阿季子廟前井及潭常沸,故名井曰沸井,潭曰沸潭。《謝惠連·雪賦》沸潭無涌,炎風不興。又《集韻》《正韻》敷勿切《韻會》分勿切,音拂。灑也。又觱沸,泉出貌。《詩·小雅》觱沸檻泉。又《正韻》滂佩切,音配。波涌貌。《司馬相如·子虛賦》水蟲駭波鴻沸。又怒貌。《司馬相如·上林賦》沸乎暴怒。又與潰同。沸渭,不安貌。《王褒·洞蕭賦》若雷霆輘輷,佚豫以沸渭。《註》沸或爲潰,扶味

【似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詳里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象齒切《正韻》詳子切,音巳。肖也。《爾雅·釋草》綸似綸,組似組,東海有之。帛似帛,布似布,華山有之。《疏》以其所似,名其草也。又嗣也。《詩·周頌》以似以續。又况也,奉也。《賈島詩》今日把似君,誰有不平事。又《正韻》相吏切,音寺。義同。又《韻補》叶養里切,音以。《詩·大雅》無曰余小子,召公是似。叶下祉。《賈誼·旱雲賦》運淸濁之澒洞兮,正重沓而起。嵬隆崇以崔巍兮,時彷彿而有似。

【只】《唐韻》《正韻》諸氏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掌氏切,音紙。《說文》語已詞也。《詩·鄘風》母也天只,不諒人只。《左傳·襄二十七年》諸侯歸晉之德只。又《詩·王風》其樂只且。《箋》言其自樂此而已。又《小雅》樂只君子。《箋》只之言是也。又姓。《正字通》明有只好仁。又《廣韻》《集韻》章移切《韻會》支移切,音支。《廣韻》專辭。又《五音集韻》之日切,音質。本之爾切,無質音,今讀若質,俗音新增。又《韻會小補》章忍切,音軫,引集韻云:只通作軹,莊子大宗師,而奚來爲軹。○按《集韻》軹註,無只通作軹之明文,雖字義相同,實非一字,《韻

【愁】《唐韻》士尤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鋤尤切,音。《說文》憂也。从心秋聲。《廣韻》悲也。《增韻》慮也。又《正韻》卽由切,音揫。《禮·鄕飮酒義》秋心爲言愁也。《註》愁讀爲揫。又《集韻》將由切。與楢同。《說文》楢,聚也。或作愁。又《集韻》財勞切,音曹。揚雄有畔牢愁。又叶士交切,音巢。《道藏歌》椿齡會足衰,劫往豈足遼。虛刀揮至空,鄙滯五神愁。 或書作。

【官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古丸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沽歡切,音觀。《說文》吏事君也。《玉篇》宦也。《論語·撰考》黃帝受地形,象天文,以制官。《周禮·天官疏》上古以雲鳥紀官,六官之號見於唐虞,堯育重黎之後,羲氏和氏之子,使掌舊職天地之官。其時官名,蓋曰稷曰司徒,是天官稷也,地官司徒也。又分命仲叔,使掌四時之官,春爲秩宗,夏爲司馬,秋爲士,冬爲共工。共工,冬官也。合稷與司徒,是六官之名見也。夏之官百有二十,公卿大夫元士,具列其數,殷之官二百四十,至周三百六十而大備,故曰設官分職,以爲民極。又《增韻》職也,使也,公也

【里】《廣韻》良已切《集韻》兩耳切《正韻》良以切,音裏。《爾雅·釋言》里,邑也。《詩·鄭風》將仲子兮,無踰我里。《傳》里,居也。《周禮·地官·遂人》五家爲鄰,五鄰爲里。《前漢·法志》在壄曰廬,在邑曰里。《風俗通》五家爲軌,十軌爲里。里者,止也,五十家共居止也。又《正韻》路程,今以三百六十步爲一里。又憂也。《詩·大雅》瞻卬昊天,云如何里。《箋》里,憂也。又姓。《左傳·昭十七年》鄭之未災也,里析告子產。《註》里析,鄭大夫。又百里、相里,複姓。又地名。《左傳·宣三年》子臧得罪而出,誘子華而殺之南里。《註》南里,鄭地。

【催租】国家催缴土地税。宋范成大《后催租行》:“室中更有第三女,明年不怕催租苦。”2.指向佃户催缴地租。《察哈尔民歌·遭荒年》:“地里没打粮,东家催租忙;凶恶如虎狼,穷人泪汪汪,呀呼咳!”典

【动】〔古文〕《唐韻》《正韻》徒摠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杜孔切,同上聲。《說文》作也。《增韻》動,靜之對。《易·坤卦》六二之動,直以方也。《書·說命》慮善以動,動惟厥時。又《廣韻》出也。《禮·月令》仲春,蟄蟲咸動。又搖也。《庾信·夢入內堂詩》日光釵焰動,窗影鏡花搖。又《韻會》《正韻》徒弄切,同去聲。《易·繫辭》雷以動之,風以散之。《韻會》凡物自動,則上聲。彼不動而我動之,則去聲。又《集韻》覩孔切,音董。振動,拜也,以兩手相擊而拜。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,蓋古之遺法。